近日,小米公司CEO雷軍在微博透露,2014年上半年,公司售出2611萬臺手機,同比增長271%;含稅銷售額約330億元,同比增長149%。而在今年年初,雷軍同樣在微博公布了小米2013年全年的銷售業績。即小米公司2013年共銷售手機1870萬臺,增長了160%,含稅銷售額達到316億元,增長150%。
對此,有業內利用這兩組數據對比分析,得出小米的未來不容樂觀。事實真會是如此簡單嗎?究竟是什么決定了小米的現在和未來?曾經代表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中華酷聯”們又當如何看待?
小米走到今天,有關小米成功的分析已經很多,什么互聯網思維、饑餓營銷、粉絲營銷等,可謂見仁見智,所以在此也無需贅述。但從我們最為直觀和感性認識的角度,是雷軍可能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與中國其他企業既然不同,甚至是逆向的思維方式。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在多數產業的崛起,甚至趕超,大多的思維方式就是價格。即以低價先占據市場份額,最終靠量取勝。其實這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發展固有的思維定式。究竟是我們的相關企業太過自卑,還是確實缺乏突破這種思維定式的勇氣和底氣?而業內清楚的是,這種思維的結果,除低營收、低利潤之外,最為重要的是對于品牌初始定位及未來產業發展路徑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的初期莫不如此。所謂“中華酷聯”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的代表,更多是上述中國企業固有思維定式的產物,這也是為何“中華酷聯”當道之時,業內多認為我們智能手機產業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這之中除了營收和利潤與我們量之間的巨大反差外,最重要的是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較低,即便有,說好聽是性價比,其實就是低價的形象,這也導致了盡管“中華酷聯”要走高端路線,但結果并不理想。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7月4日14:22:59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5335.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