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開始接觸攝影,從膠片相機玩到數碼單反,今年28歲的的陳偉一直是身邊朋友公認的攝影大師,“對于攝影最前沿的東西沒有不知道的。”但在近日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云上貴州大數據年會高峰論壇”中,《大數據時代》的作者、英國籍著名教授維克托·舍恩伯格的一場主題演講,讓陳偉聽傻眼了。
未來,按一次快門得到一張照片的傳統將被顛覆,更“潮”的方式是使用一臺大數據照相機,每一次拍攝都得到一張影像模糊的大數據照片,這張照片收集了鏡頭中所有景物的數據,后期在電腦中根據自己的需要把焦點放在不同的物體上,再任意調節每一個點的曝光,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照片。舍恩伯格說:“一次拍攝多次選擇,大數據就是讓生活能有更好多種選擇的可能。”
聽了舍恩伯格的演講,陳偉自言自語地念叨著自己“已經不夠‘潮’了”。
不同語言的人可以直接抓起電話聊天
令陳偉吃驚的遠遠不止這些,大數據和語言的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陳偉覺得,語言是世界上最靈活的一門學科,一句話不同角度理解就有不同的意思,大數據恐怕難以和語言翻譯搭上邊。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介紹說,利用積累的一些大數據資料已經可以分析出人類用不同語言想表達出的意思,“微軟正在準備開發26種語言翻譯的手機,將來你這邊打電話講中文,在手機上單擊英文模式,海外朋友聽到的就是已經翻譯過的英文。”他笑道,“未來可能不用苦苦學外語了。”
大數據之所以能實現語言在線自動翻譯轉化,關鍵點在于大數據之間關聯性分析。舍恩伯格表示,如果大量的數據沒有分析出關聯性,那所謂的大數據只能是一堆垃圾。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8月9日13:10:2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7374.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