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內手機電臺:好生意待爆發
如果你認為蘋果3000萬收購電臺應用Swell就證明手機電臺不行了,那就大錯特錯,相反Swell的價值恰恰說明主流市場對手機電臺的重視和渴望。和國外的音頻市場不同的是,國內的電臺產品正處于“青春期”,他們還處于“種子”待爆發的階段。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催生了大批移動互聯網的相關應用,不過本質都是基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這四個介質的周邊產品。以媒體來分,文字、圖片方向的有新聞客戶端、資訊閱讀類產品,文字、圖片、語音方向的有微信、陌陌等移動社交工具,視頻方向的有移動視頻產品,音頻方向上有音樂APP、電臺APP產品。其中新聞客戶端、移動社交、移動視頻以及音樂APP等產品早已成為BAT等互聯網巨頭的“囊中之物”,僅有手機電臺方向沒有被互聯網巨頭“瞄準”。
國內主流的手機電臺產品主要有:考拉FM、蜻蜓FM、喜馬拉雅電臺、荔枝FM、鳳凰FM、藍莓廣播、豆瓣FM、酷狗FM、多米電臺、百度樂播、人人電臺、多聽FM、Jing、酷我電臺、尚聽FM等。其內容模式主要以PGC和UGC為主,其中尤以考拉FM和喜馬拉雅電臺為主。
十幾款手機電臺產品,他們之間肯定是存在激烈競爭的,事實是這樣嗎?我并不這樣認為。根據我長期測試多款手機電臺的APP產品發現,這十幾款手機電臺APP之間是存在千差萬別的。
考拉FM更像是一個媒體性的產品,因為它的內容是PGC模式,而喜馬拉雅電臺更像是一個“貼吧”類產品,它的內容都來自于用戶,接地氣,但是真要聽起來,兩者是不一樣的味道,就像IOS和Android,豆瓣FM則是一種小清新的意味。
音頻之所以未像移動社交一樣“井噴”,和市場上音頻產品的發展緩慢不無關聯,但是這并不影響其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一顆新星存在,在眾多的移動互聯網領域中殺出一片全新的領域,手機電臺肯定是一門好生意。
資本市場的認可
我為何會認為手機電臺是一門好生意呢?資本市場的認可是最重要的因素。
2013年11月,鳳凰電臺獲得來自IDG-Accel中國成長基金三期和IDG-AccelChinaIIIInvestorsL.P數百萬美元投資。
2014年5月21日,喜馬拉雅電臺宣布獲得來自SIG(海納亞洲)、KPCB(凱鵬華盈)、SierraVentures1150萬美元的A輪風險投資。
荔枝FM是由經緯創投以及晨興創投聯合投資而來,藍莓廣播系搜狐內部創業孵化的產品。
上面幾個電臺均可以看到資本市場的影子,自身沒有BAT等互聯網巨頭在背后“撐腰”,若再沒有資本市場的認可,是很難脫穎而出的。
手機電臺產品并不像我們認為的“成本低”,實際上包括硬件成本、人力成本、內容購買成本都是不菲的開支,在這方面,若背后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撐,基本上很難堅持到最后。當前的手機電臺產品,在盈利模式上,還是依靠廣告模式,而廣告模式是一個非常傷害用戶體驗的模式,手機電臺又是介于電臺和廣播兩種產品之間的新產品,新型的廣告模式,也很難產生大量廣告主,資本市場的支持非常重要。
用戶需求的多元化
視頻、文字、圖片這三個介質的相關產品,用戶都不缺少,但是音頻方向上的產品非常少,除了音樂類APP用戶量大外,手機電臺類產品卻并不多。早期的諾基亞時代,每個手機都會內置收音機功能,即使到現在收音機功能仍是不少智能手機的必備軟件。和手機電臺相比,收音機就是個渣,兩者在內容上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用戶的需求還來自另一方面,網路文學的“升級”。蕭鼎(《誅仙》的作者)、唐家三少、血紅等知名網絡小說寫手將網絡文學推向了新的高潮,PC端用戶更傾向于閱讀。而移動端多了一種選擇——聆聽,用戶不僅可以選擇手機閱讀,還可以通過手機電臺類產品收聽熱門網絡小說作品,音頻的觸感要比文字的觸感更強烈。
還有一方面來自于手機電臺產品自身。據我了解,考拉FM、喜馬拉雅電臺這些創業公司,在推動用戶使用手機電臺產品上面,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結合世界杯做內容營銷,推出免流量攻略,打造音頻方向的“自媒體”,從多個角度為手機電臺努力。創業不怕難,就怕不努力。
隨著三大運營商4G商業化的加速,4G正在快速的向用戶層推進,4G帶來的一個利好是,整個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相關產品的提升,用戶的人均流量會逐漸增大。手機電臺產品也會成為4G促進下的紅利產品之一,手機網速的提升,有利于手機電臺使用的流暢度,這樣就大大提升了整體手機電臺的用戶量。
當前,幾乎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都在大量建設用戶,最大的程度的推廣用戶量,盈利模式反而沒有成為他們最關注的對象。可以說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產品,若沒有龐大的用戶體系來支撐,是很難產生大的盈利的。即使是BAT等互聯網巨頭,在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上,也有些疑惑。手機電臺產品亦如此,在前期不應該過多的考慮盈利模式,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吸引用戶上,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增強用戶的粘性和活躍度。
和考拉FM、喜馬拉雅電臺不同,百度旗下的百度樂播反而“半死不活”,而酷狗電臺也仍處于低速發展。這恰恰印證了周鴻祎說的“顛覆的力量從來都不是來自于主流的、熱門的市場,而是邊緣地帶,來自于側翼”,新興的電臺產品,在BAT等巨頭還沒有關注的時候就開始發力,等巨頭們開始清醒的時候,已經晚了。
聽新聞、自媒體、直播,這些熱門詞匯都被手機電臺貼上了新的標簽,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習慣于聽書,手機電臺的整個使用場景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未來寄予車聯網方向上,手機電臺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怎么會不是一門好生意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