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也是嚴酷的。我們不能因為生活的嚴酷去否定生活的美好,我們也不能因為生活的美好而不去正視生活的嚴酷。
活在世界上,我們必須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一定會與許多說不清的風險相遇。但是,如果缺乏對自己基本負責的態度,和對內外風險的防范之心,就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情感、事業等多方面的破壞。
如何保護自己,讓自己的生命、事業等都得到必要保證,這就是基本的"生存智慧"。
生存智慧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句中國人的"古訓",充分說明了對待他人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對待別人,不應該存有傷害之心;另一方面,當對別人沒有足夠了解時,需對他人有所防備,防備他人存有坑害自己的心。
戰國時,楚王非常寵愛一位叫鄭袖的美女。后來,楚王又得到一位新美女。楚王開始喜新厭舊,把鄭袖冷落到了一旁。鄭袖是一個非常工于心計的女人,便暗暗籌劃算計新美人。鄭袖先是想盡辦法與新美人親近。新美人對鄭袖的熱情沒有任何懷疑,反倒心生感激。有一天 鄭袖悄悄告訴美人:楚王心情不好時,如果看到女人掩鼻遮口的羞澀模樣,就會開心。
新美人信以為真,每當楚王心情不好時,便做出掩鼻遮口的羞澀模樣來。楚王覺得奇怪,鄭袖乘機告訴楚王:新來的美人私下說,大王身上有臭氣,見面時得掩著鼻子才行
楚王一聽,怒不可遏,便令人割掉美人的鼻子,趕出宮去。于是,鄭袖又奪回了楚王的寵愛。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講的是凡事要"多一個心眼",所謂"防人",實際就是采取必要的防衛手段,讓人無法加害自己。生存智慧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生存智慧二、不要片面理解"本色做人"
不少人信奉簡單的真實,理論根據是"身正不怕影子斜",要"本色做人"。
什么叫做"本色做人"呢?就是"我是這樣一個人,我就這樣活著,讓大家看到的我,就是真實的我。"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美德。
但是,因為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任何行為產生的社會效果,經常不僅在于你怎么樣,而在于你給人造成怎樣的一種印象,以及此一印象是否與他人的利益、心理等相合或相克。你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本色",還必須考慮你這顯示本色的行為,在別人那里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拿破侖有句名言:"印象統治著世界。"社會心理學還有一個概念叫做"傳忌",即傳播的忌諱。"傳忌"關心的正是所謂"影子"--即你的行為在別人那里造成的印象。事實上,并非是身正影子就不斜,影子既然有可能斜,你的行為在別人那里造成的印象就有可能糟。
假如你片面理解"本色做人",就可能給生活惹來的麻煩,小則招忌失友,大則招來殺身之禍。
生存智慧三、要"明"還要"哲"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明哲保身"。這句話很容易被人錯誤運用:一是把它當作"自掃各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別名詞。如果這樣來理解和運用"明哲",就是強調自私,當然是我們應該摒棄的。
第二種錯誤,本來"明"與"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一些人在理解這一詞時,總是把"明"與"哲"弄混。
其實"明"是"明","哲"是"哲"。前者以弄清真相為核心,后者以完成目標為核心。
齊國大夫隰斯彌與田成子一同登城臺,向四周望去,三面都遼闊,只有隰子家的樹遮住視野。田成子當時并沒說什么,但隰子已經察覺到了他的心思。回去后,他立即命人將樹砍掉。但剛砍了幾下,隰子就叫人馬上停下來。屬下問隰子為什么這么快就改變主意。隰子說:"古人說:‘知道深水中有魚的人,并不吉利。‘田成子即將采取一些非比尋常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不能為人知曉的。如果我卻提示他我能察覺他的心意,那么我就會有危險。不砍樹沒啥過錯。讓別人懂得我知道了他的隱私,這樣風險就大了" 。
"明"是"哲"的基礎,不"明"不足以為"哲",只"明",不僅不能"哲",而且還會走到"哲"的反面。因為,哲,有時正好需要"掩明"--你是怎么樣,恰恰得向人掩飾你并不怎么樣;你明明懂得事情是怎么回事,但是考慮到不造成負面的影響,你還要裝作你不懂得怎么回事。這點讓人很難接受,但這是社會和人性的局限。
生存智慧四、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是避免風險與煩惱的重要手段。中國著名的民間智慧之書《增廣賢文》,就以較多篇幅說明了忍的價值:"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論語》載:"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更是廣為流傳。
張耳和陳馀都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了魏國以后,用重金懸賞捉拿這兩人。兩個人只能喬裝打扮,改名換姓逃到陳國。
一天,一個官吏因為一點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陳馀,陳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國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過這樣的侮辱,怒不可遏,當即想起來反抗。張耳在旁見狀不妙,便用腳踩了陳馀一下,陳馀終于沒吭聲
官吏走后,陳馀還怒氣未消。張耳便數落他一頓:"當初我和你是怎么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小的侮辱,就去為一個官吏而死嗎?"
后來,陳馀和張耳的命運截然不同:張耳成了劉邦的開國功臣,而陳馀輔佐趙王,被韓信斬首。
一個能忍一個不能忍,兩人的最終命運,竟有這樣大的區別
中國有個詞--堅忍,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堅",是堅持目標與信念;"忍"是忍受一切不公正、傷害、壓力與屈辱。
所謂"堅忍",就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追求,而忍受一切難以忍受的東西。中國還有個成語"忍辱負重",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金庸的小說名篇《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掌門人張三豐對此作出了妙解:"不忍辱焉能負重?"--不忍受侮辱,怎么能夠擔負重任呢?
生存智慧五、越甜蜜,越需警惕
我們有時會遇到別人對你甜言蜜語,給你種種好處的情況。甜言蜜語使人十分舒適,而種種好處更使人陶醉。然而,最甜蜜的舉止,也許是最毒的藥物。最大的好處,也許是最深的陷阱。
齊桓公是春秋時最有名的君主之一。他的宰相管仲重病,恐不久于人世。齊桓公前往慰問,說:"仲父如果拋棄我而死去,可以讓豎刀參與朝政嗎?"
管仲說:"不可以。豎刀自施宮刑,以求能夠入侍國君,他連自己的身體都忍心傷害,對于您還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
齊桓公又問道:"那么易牙可以嗎?"管仲說:"易牙剖殺自己的兒子做羹給您吃,他連自己的兒子都忍心殺死,對于您還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如果重用他們一定被諸侯恥笑。"等到齊桓公死后,豎刀、易牙果然作亂,齊桓公死去六十天,尸體所生的蛆蟲都爬到戶外了,卻仍然沒有收殮入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