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2:37,@青龍老賊用其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名為《微信5.0即將橫“掃”一切》的文章,率先向大家曝光了微信即將發布的5.0版本一些值得注意和期待的變化。在隨后的幾小時內,自媒體們,科技博客,門戶網站也相繼報道了各種內測版使用心得,觀點看法,而且大多以老賊的這篇文章為起點。不覺感嘆這就是移動互聯時代新聞消費的速度,更確切地說這就是以通訊為切入點的微信發力網絡媒體的玩法——只要你訂閱了相應的新聞源,隨時隨地在現場。
以如此酷炫方式曝光的微信5.0注定是里程碑式的,各家關注的焦點也從“新版本能干什么”轉到“微信這是要干什么”。眼看這新版本就要正式發布了,筆者還是來談談自己眼中微信5.0的陰謀與陽謀吧,幾分對幾分錯很快見分曉。
■掃一掃的大數據野心
微信5.0最大的亮點就是這個加強版的掃一掃:從之前的掃二維碼變成了現在的條碼、圖片、街景和文字也一網打盡。“掃一掃,掃出新世界”,這是微信5.0內測版顯示的歡迎語。掃一掃的類似功能在我查查等apps中早有應用,但微信的掃一掃卻意義非凡——將近四億的用戶在頻繁享受掃一掃便捷的同時,也會為微信掃出一個任何互聯網公司都夢寐以求的數據庫。
我們來看看這個數據庫會有哪些特點。首先微信的ID屬性讓數據的組織模式是以用戶為中心,專屬而獨享,然后微信的移動互聯屬性決定數據是多維度的,帶場景且隨時隨地,最后微信的自動登錄機制會產生最高級的UGC,在線即更新。這樣的數據庫不需要后向地對應到人,可用度非常高,這也是為什么Google奮力推廣Google+的原因。現在我們知道,微信掃一掃是打著掃描應用的幌子在干數據搜集的事兒。那這些數據能干什么呢?
自媒體人程苓峰6月8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云科技里發表了一篇他采訪大數據高手林仕鼎的筆錄。林認為,互聯網正在發生模式變革,移動互聯網的參與/促成消費的分成可能會取代互聯網時期廣告PV和點擊收費的商業模式。而這種轉變的背后是強大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能力,微信掃一掃是順勢而為的準備。
淘寶天貓其實大可不必小心眼地認為微信會搶了你們的生意,而不愿意將數據接入掃一掃。但是以后每筆交易都要分給微信一杯羹,這種心理準備是要做起來了。
也有人質疑微信掃一掃的識別能力,當然了,理想狀態不會一蹴而就。掃一掃是移動互聯時代一種新興的搜索機制,二維碼、條碼、圖片、街景和文字都可以是識別碼,但必須有一個對接建庫的過程。
看看百度魔圖各種可樂的PK結果就知道了,我們離實物掃描識別還比較遠,但是微信數億級的用戶會幫著縮短這個時間。
據傳掃一掃是將騰訊的一款“SOSO慧眼”產品部分技術整合進了微信,想說張小龍也許是在百轉千回以后,豁然開朗,發現需要的都在手邊,如此自然,如此順理成章,這種感覺一定很棒吧。
■從社交到社區的華麗進階
對比現有版本的微信和曝光的5.0內測版,不難發現朋友們(social)這個底層菜單里的內容變化最大。現有版本的朋友們包含朋友圈,添加朋友,附近的人,搖一搖和漂流瓶幾個子菜單,主打各種形式的社交;而5.0內測版的朋友們變成了朋友圈,添加朋友,掃一掃,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的組合。雖然只增加了掃一掃這一個子菜單,還有排列順序上的微調,但重心一下子偏移了,甚至讓人感覺這個底層菜單名都不適用了。
那微信5.0版本的朋友們更適合叫什么呢?筆者認為社區(connect me)是不錯的選擇。掃一掃豐富了活動場景,搖一搖填充了娛樂內容,再加上微信團隊不遺余力地將航空、銀行、基金、金融、保險、運營商、政府、教育、快遞這些與每個普通用戶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企業往公眾平臺上搬,5.0版的微信儼然是一個吃喝玩樂有去處,公共設施配套也齊全的社區了。
更為重要的是,微信已經開始著手社區管理了。微信5.0版本,公眾賬號有了訂閱號和企業號的劃分。訂閱號是訂閱的,企業號是收藏的;訂閱號以后每日可更新一條,企業號則是一個月才可更新一條;訂閱號消息被收攏折疊成一欄,而企業號消息仍與好友微信混在一起。如此劃分,留給用戶的心理預期像極了小區里郵箱和廣告牌的區別:你的訂閱你做主,全部放進郵箱里;放進郵箱看不看,不知道不負責;廣告牌很顯眼,保證你能看得到;廣告數量不會多,免得讓你不舒服。順便提一句,郵箱里的訂閱付不付費,是住戶自己的事兒;但是小區廣告牌,物業可是要收費的,呵呵。
還有新推出的收藏功能,這是微信5.0在給用戶打造家的感覺。人要安家了,有處產權,才會有歸屬感,才不會輕易離開。有了強大的收藏功能,Line、KakaoTalk和WhatsApp想把人從微信里拉出去將會難上加難。筆者一直覺得微信公共賬號的內容管理很重要,應該發力云服務將各終端打通,做到可同步可匯合。當然這個工作不見得要由微信來做,騰訊也許需要單獨立項。
社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人生活在社區里,所以微信5.0是一次進階,是從社交工具到生活社區應用的漂亮轉變。Facebook就是一直在做社交,
沒有做成社區。微信現在在做并且會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就是把外面的世界慢慢導進來,而且是一一對應,前段時間公眾號改名興許就是這么個情況。總之,微信已經進入淡化社交概念強化社區建設的階段,會進一步推廣微信生活方式,實現社區式連接。
■有關商業化的幾點猜想
微信會有哪些商業化的打算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猜想:
首先是搖一搖里邊的影音娛樂消費。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你在聽著收音機,一首歌很喜歡,但是錯過了歌曲名字,只能記下些許歌詞去搜索,死活搜不到,或者搜到了卻是新歌,只能下到前奏部分,搓氣吧。搖一搖專為你解決類似問題,搖一搖就是你最貼心的播放器。里邊的每首歌都是用戶偶然發現不想錯過決定收藏的,是百分百屬于你自己的歌單,花點錢買些增值服務比如新歌搶聽,難道會不愿意?以后騰訊就是國內數字音樂的頂級承銷商,把2006年開始的網絡音樂收費事端給了結了,就像當年美國的iTunes那樣。
然后是企業公眾賬號增值服務收費。筆者在上個部分也提到,企業公眾賬號相當于小區里的廣告牌,微信收費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可以緩解信息泛濫,治理病毒式營銷靠企業的自制力是行不通的,必須做成生意。你想啊,如果發消息要交錢,收消息也要交錢, 企業號還會隨意群發嗎?他們在群發前就會算另一筆賬而不是想著不發白不發了。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服務微信的企業用戶。微信是絕好的營銷平臺,用戶基數大,消息到達率高,有些企業也需要獲得更高API接口權限,有需求就有買賣,這才是市場。再說了,Line的企業賬號生意風生水起,該借鑒了。傳說中的企業公眾號一個月更新一條應該是個標配或者過渡性指標,后續微信應該會有相應的商業化運作。
最后是支付手段。@青龍老賊在爆料中賣了個關子,只說微信支付的意義不僅僅在微信。而筆者想強調的是支付只是商業化的一環,實現的那一環,其實虛擬信用卡,Q幣,Pass或者運營商代為收繳都行。關鍵是要把商業模式想通了,看微信5.0內測版的架勢,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微信現階段的商業模式估計已經比較清晰了——那就是打造類App Store的閉環生態圈。我們可以看到5.0版的微信公眾賬號從展現方式到刪除方式,都延續了iPhone(3G門戶客戶端iPhone版)應用的習慣,展現是一屏一屏的,刪除是長按圖標抖動起來點小紅叉叉而不是安卓(3G門戶客戶端Android版)機的拖入垃圾箱。當然也有微創新,就是把圖標從圓矩形改成了圓形,估計是怕用戶微信iPhone傻傻分不清楚了。
但這只是形式,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是5.0版微信體現出來的控制力,
以及打造健康生態的決心。筆者在《微信,請山寨iPhone!》一文中擔心騰訊要當甩手掌柜,提出“期待微信能再做出一兩個與微信公眾號同級別的接口設計,滿足各種需求,或者干脆在搖一搖掃一掃上做做文章也不錯。總之,各種服務應用,各種內容消費,微信最好能做好底層規劃,好讓第三方有序入駐。”現在5.0內測版一出,微信沒讓大家失望。不久前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公開表態微信公眾平臺不是營銷工具,是提高準入門檻,制定游戲規則。一方面專注用戶體驗,提高用戶黏度,另一方面提高對第三方的話語權,打造閉環生態,我的地盤我做主,要不要參與在你,怎么玩在我,標準的App Store思維。
■寫給也許的未來
36氪發文說,就微信本身而言,已經不是平臺級的產品了,而是黑洞級的產品,正在一步步吞噬其他平臺。@青龍老賊說,微信的未來,是成為一個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溝通的工具,也將成為移動互聯網上最大的入口。
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把微信當成全民公敵,它這是在為移動互聯時代培育用戶習慣。微信的掃一掃,搖一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移動互聯網的標配,就像iPhone出來后,智能手機就都那樣那樣了。微信顛覆了iPhone后是要當中國的Google,而且有機會在這個市場比Google做得更好。
所以掃一掃們,搜索們,電商們,現在不是抵抗的時候,也不是消沉的時候,而是要跟上來的時候,山寨微信或者微創新,甚至顛覆,都行。
至于說微信連接虛擬和現實,其實微信是虛擬也是現實。一站式生活應用在移動互聯時代成為可能,移動互聯,聯網連實物。就像筆者在《微信,請山寨iPhone!》中所說的,微信極具個人特色,每個人都在構造一個專屬的小小世界,用于連接現實與虛擬世界。你是誰決定了你的微信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與其說你在微信中發現了什么,不如理解成你將什么放進了微信。
在社交(chat),社區(connect)之后,微信下一個發力點有可能是分享(share),你要我有這樣的商業形態就屬于分享階段。但這一步不會太近,因為社區(connect)階段需要耕耘維護,讓社區成型。尤其是線下有很多工作,用戶習慣培養,云計算大數據,數據處理分析,都需要時間演變。
最后我們一起來聽聽小馬哥6月7日下午在廣東全國名牌頒獎典禮上對騰訊十年后定位和發展的展望。他認為,國外沒有模式可以參考,但騰訊的強項是通訊和社區,與此同時也將拓展互動娛樂、電子商務、網絡媒體,以及在通訊社區的國際化方面做出努力。大家感受下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