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左右的團隊,基礎配備有開發人員4名,美工2名,策劃1名等其他人員。這是大部分手游初創團隊的規模。《憤怒的小鳥》《我是MT》畢竟只是少數,一夜暴富更多的還是傳說。2年前,由于看到手游市場的巨大潛力,一位軟件工程師決定辭職創業,并組建了一支15人開發團隊進入市場。在產品尚未成形時,便被國內一家大型頁游運營平臺(趣游)全資收購,基于現有團隊開發新一代手游項目。
此時,這個頁游平臺已經“嗅”到手游即將爆發的氣息,并通過收購等方式試圖盡早布局。隨后,該團隊擴展至30人,各項開支每月80萬,經過9個月不斷開發、重構后,上線了一款大型手游。上線僅4個月,月流水不到10萬,遠未達到預期效果。團隊開始反思產品的定位和游戲體驗,再次不斷進行重構調整,歷時一年半時間投入近1200萬,收入還不到50萬。
“目前,我們的項目還在進行中;懇請你不要披露更詳細的信息。”昨日上午,這位當事人向記者平靜地講述著創業故事,似乎失敗與他的關系不大。“說實話,如果燒的是自己的錢,我也會很心疼。”他向記者坦言,被收編的團隊中,大部分如他一樣“燒錢”,久而久之就變得有些“麻木”了。
“其實,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他透露, 每個團隊都在很認真地想游戲概念,不斷向運營平臺“要錢”,而運營平臺也在包裝“手游概念”向資本市場兜售,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進來。
在這樣的怪圈下,資金鏈是否會有斷裂的一天?“雖然不斷有人退出,但在A股手游概念的熱炒下,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他認為,樂觀地看,手游團隊越多,成功的幾率也會增大;這是很多游戲運營平臺的并購邏輯,也是很多資本投資的邏輯:多子布局,也許能夠生長出一款《我是MT》——帶著賭徒式的投機心理。
對于這種投機心理,前述私募基金經理李先生的感受更為深刻。“其實客戶并不懂也不關心手游項目的具體細節,諸如開發團隊、游戲營收等重要信息。”李先生感概,在多數客戶眼中,手游產品與房產、黃金等實物無異,買入只是坐等好的價錢賣出;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促進了手游投資交易的活躍。
“股東之間的轉手,手游團隊是感受不到的。”李先生稱,根據早年操盤網游項目的投資經驗,被投資的團隊只知道這是一筆某某私募資金,并不清楚詳情,只要能獲得持續輸血就可以了;為了賣出,投資者也會持續投資輸血,維持游戲團隊的存活。
在找到下家轉手前,一旦停止供血,將會血本無歸。有一個例子是,去年初,一位溫州商人投資了一個寧波的手游團隊, 每個月耗費50萬~60萬,但一直燒錢到今年初耗資近700萬,這個團隊連一個游戲APP也沒上線。溫州商人難以忍受,最終“壯士斷腕”。
“如果他能再等兩三個月,情況肯定不同了。”李先生坦言,當年操盤投資網游一樣,早期進入、挑到好時機退出的確實會賺錢,但也會有大部分人虧錢;“最后,除了幾個上市網游巨頭,幾乎沒有玩票的了。”
“游戲行業發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石海告訴記者,從端游、頁游等發展規律來看,純投機一定行不通。雖然手游門檻在50萬~100萬元。但仍屬于相對 “燒錢”的游戲行當,如果沒有找到融資,大多數團隊是燒完前期的50萬就散伙。
從業多年的游戲產品經理李茂稱,目前國內手游競爭白熱化,游戲生命周期很短,要保持收支平衡需確保每月20萬以上的收入。 App Store 訪客中,81% 的人在瀏覽了排行榜前50名之后,他們便不再繼續深入了。64% 的應用都沒能擠進排行榜之中,最后淪為“僵尸應用”。在國內數以千計手游團體中,真正能夠突破榜單進入玩家視野,打開錢袋獲取玩家青睞的游戲遠小于二八原則的“二”。
“手游市場過于浮夸,很多人跟風淘金,幾個人頭腦發熱湊在一起做個游戲,可是同質化產品太多。 ”佳倫告訴記者,以成都為例,大多數手游都在今年初立項,經過6個多月的研發,下半年將迎來集中上線熱潮,預計80%的手游團隊將被淘汰。
此外,騰訊、盛大、巨人等網游巨頭在今年下半年,不約而同地上線或主推各自的手機游戲,憑借渠道和用戶積累搶回手游“失地”。
還記得網游進入頁游后的混戰嗎?畢竟無論資本市場如何熱炒,對于手游團隊而言,首先是活下去。
(作者:黃遠)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7月18日21:13:19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8955.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