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光棍節”本來是網友調侃出來的節日,被阿里巴巴巧妙運用,2009年移植到網上購物,歷經5年,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其支付寶成交額達350億元,刷新去年191億元的紀錄。搭“光棍節”的順風車,其他電商也有不菲的銷售成績。
曾經有一些年份,輿論為零售業的過度開放痛心疾首。當時,一家跨國連鎖大賣場的開業,可以導致周圍數公里之內的中小超市門可羅雀,即使在前兩年,輿論和商務管理部門還在討伐大賣場過高的進場費使中小生產者苦不堪言。而今一切似乎煙消云散,通過互聯網和相關物流系統,形形色色的海量商品繞過大賣場,從小店甚至生產者那里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面對一天350億元的銷售額,該淌口水該發愁的,應該是大賣場了。
可以肯定的是,一種新的商業銷售版圖隱然成形。那些小生產者制造、滿足小眾需求、能夠實現與顧客即時互動,以及符合網民上網習慣的商品,以后會更多地選擇電商渠道。大賣場不會消失,但很可能不再包羅萬象,那些日常的、需要當場體驗質感的消費品,還會選擇在大賣場銷售,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應該會獲得大賣場的重視。
就在電商和大賣場大致擺好各自陣勢的時候,同受互聯網沖擊的傳統媒體,也在苦苦探尋出路。
如果把新聞信息視為商品,則過去相當長時間的傳統媒體,與大賣場何其相似啊!在上游,他們控制著新聞產品的原初生產者——記者和專欄作者,決定著哪些是適合登載的,哪些是不適合的或需要修改的;這種對上游的控制,與大賣場對供貨商的控制基本一致。對下游,他們決定讀者應該看什么、應該贊許或批評什么,這與大賣場也是一樣的;你應該買什么,大賣場也通過商品的進貨、包裝、擺放等等,實現銷售目的。
但是,互聯網改變了這種單一的傳輸渠道,生產者與消費者正在握手會師。傳統渠道,無論是媒體機構,還是大賣場,都備感焦慮。
生產者,無論自媒體還是小網店主,如今可謂風生水起。所不同者,是小網店主賣出一件商品,立刻產生一件商品的利潤,而絕大多數的自媒體主人發布的信息,幾乎還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這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自媒體產品的品質,是否為讀者所必需?這是難倒絕大多數自媒體主人的問題,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自媒體在品質上是不穩定的,而且往往在連續性上也不穩定,很可能哪天就忽然消失。
其二,新聞產品的知識產權普遍地得不到保護,任意的轉載沒有任何法律上的風險;自媒體為了擴大讀者基數,更是放棄了版權要求。免費閱讀成了當下本土自媒體的基本特點。
第三,還有相當部分自媒體作者純粹是為了滿足寫作和思考的樂趣,他們免費提供的服務,也沖擊了這個“市場”。
因此,自媒體看似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媒體的渠道壟斷,但絕大多數自媒體并沒有在沖擊之中獲益。不過也不否認,它帶來了一些邊際性的溢出效應,比如,身份和職業的改變——有人由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轉變為公共寫作者,有人從一個飯店的前臺成長為知名記者。
從讀者角度來說,可以關注的自媒體是海量的,單個自媒體的局限,可以通過關注更多寫作趣味相近的自媒體得到彌補。
網絡小店的壓力,可能使大賣場的定位更為清晰,與之相應,在自媒體壓力下,傳統媒體是否存在定位更清晰的趨勢呢?
理論上應該如此,原來包羅萬象的內容提供,在自媒體之下,很多已經遷移出去了,比如突發事件,早就轉到網絡媒體上去了;很多公共信息,也被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所取代,除非它所提供的信息疑問重重,值得記者繼續調查追問;還有一些滿足人們好奇心的休閑式信息,也有熱心人士專門傳播。
傳統媒體需要做的,是自媒體無法完成的工作。第一是繁雜信息的細心整合,予以重新編撰和提煉;第二是耗費時間和精力較大的調查采訪;第三是專家和學者研究成果的再加工,以及通俗化呈現。總之,傳統媒體應該適當放棄時效性追求,拿出更有分量、更為獨特、更有含金量的信息。
在此過程中,傳統媒體尤須關注自己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那種主動送到網上供所有人免費使用的事情應盡量減少和避免,非法的轉載必須得到追究,否則等同于自殺。
擴張的步伐停止了,提高品質的事務才剛剛開始,這恐怕就是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