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模板消息”并不等于“模板短信”
微信互聯網應用的推送機制使之在成本、速度、性能上都有不少優勢,唯一差距在于“到達率”,畢竟還有超過7億的國內手機用戶還沒有用上微信,這只是時間問題。
微信群發消息的優勢依然在于它是“基于通信的平臺”,而不是短信這樣的單純通訊工具。它的推送可以是短信,可以是彩信,可以是多媒體;在它推送之后會有更豐富的雙向互動,基于微信的O2O、移動電商、游戲娛樂等應用場景都可以與信息通知實現很好的結合。
當然,還有免費或者低成本。
運營商此前以短信、彩信為基礎,發展了大量的“應用”,例如校訊通、農信通、圍繞短信的金融、物流行業解決方案。這為其帶來了不菲收入。2010年,僅中國移動校訊通一項,收入規模就約為30億元。
這些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大都可以復制到微信上。微信不做,騰訊其他部門、具備開發實力的企業自身或者第三方會搶著做。2013年微信在金融、民航、政務等領域已經有所積累,2014年看樣子要重點圍繞電商和O2O。
運營商短信收入或將被波及
對于個人短信,微信此前起到一定替換作用。2012年短信總量9000億,下滑9%,今年或許下滑更加嚴重。2011年推出的微信,2012年底用戶數2億。現在6億,由于鴿籠效應,微信用戶數越逼近12億,短信被影響將越嚴重。
短信依然有它適合的場景,例如身份綁定和企業短信。此前,企業短信市場并未被影響。以招商銀行為例,在用戶消費之后,招行會同時發送短信和微信提醒,盡管有時微信先到達,但招行依然不敢放棄短信提醒。
問題在于,短信是收費的。銀行收取用戶高額短信費用一直被外界詬病。不論以什么形式收取,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都是用戶在付費。如果有一天,企業等組織可以直接發送微信提醒,誰還會去選擇昂貴的短信呢?當然,不排除日后微信會對“模板短信”收費,但費用相比現在的短信,應該會大幅降低。
2012年全國短信發送9000億條 來看,以平均0.05元/條成本計算,這塊蛋糕約為450億。如果短信量下滑9%,則減少40.5億。如果今年下滑20%甚至更多呢?明年因為“企業短信”的替換效應,這個下滑比例會是多大?如果垃圾短信比例真占到“20%”,這部分沒了,又將下滑多少?
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運營商被影響的絕不只是短信收入本身,而是與短信相關的業務和收入,例如數十億元年收入的的家校互動市場(以校訊通為代表),再比如政企市場。運營商的生意,要么是圍繞“語音”,要么是“短信”,要么是“流量”。目前,微信威脅最大的,還是短信。下一步,則是收入根基“語音”。
微信,正在將運營商逼上“流量”的梁山。
(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