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月起,上海移動、電信、聯通三家運營商均開始實現手機上網流量由“月包”轉為“季度包”的資費方式,此舉在贏得消費者歡迎的同時,更加凸顯出“流量當月清零”這一傳統做法的不合理,并引發持續關注。
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的運營商仍采用“流量當月清零”的做法。對此,專家認為,應從加大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促進市場競爭等多個角度入手,推動手機流量計費趨向公平合理化,讓消費者在4G時代有更多信息消費的選擇權。
手機流量“月清”政策被指有失公平
所謂手機流量“季度包”,即一個季度內消費者每月未使用的流量可以自動延續到下一個月使用,不再每月清零。近日,有消費者分別撥打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客服問詢后得到證實,上海目前推行的手機流量“季度包”政策,尚未在全國范圍內推開。
北京一家電信運營商營業廳發放的套餐菜單顯示,運營商單方面制定的各種選擇僅僅圍繞“月包”進行,意味著消費者在手機流量如何清算上并沒有多少選擇。
在北京一家銀行上班的曹先生說:“我選擇的套餐是96元包月,內含240分鐘通話費與300兆數據流量,平均每月用100兆左右,剩余200兆就白白浪費了。如果改用46元包月套餐,流量倒合適了,卻只含有50分鐘通話費,很不方便。”與曹先生一樣面對流量計費困惑的用戶不在少數。
上海市消保委在2013年7月對20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近七成消費者認為手機流量按月計費的方式不夠人性化,應當推行手機流量跨月度計費。
事實上,隨著手機上網興起和全民信息消費習慣的成熟,針對國內運營商流量計費的質疑持續不斷。有網友進行了國際比較,以澳大利亞為例,每個運營商都提供靈活的流量套餐,單“Yes Optus”電信一家,就提供手機流量“半月包”“月包”“季包”“半年包”四類選擇,且每一類選擇下還有多種套餐。
在倫敦讀書的留學生李澧說,英國電信集團“O2”旗下“Giffgaff”移動網絡有一款套餐月付12鎊即可享受“無限流量+無限網內通話+網外200分鐘通話”。“這種不限流量的包月方式誘惑很大,一天24小時看視頻都可以,相比之下,國內的流量計費就很不劃算。”李澧說。
消費者權益保護律師邱寶昌表示,手機流量套餐“包少不包多”現象,對于消費者來說有失公平,有較大改進的空間,“用多少計多少,或者凡是購買的流量用不完的累加至下期”都是更能保障用戶公平交易權的做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