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Facebook是如何來篩選和組織這些信息的,Paper項目經理邁克爾·雷克豪(Michael Reckhow)稱,其有各個領域的專業團隊來挑選內容。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Paper的開發始于2012年中,是Facebook旗下創新實驗室的首款獨立應用,開發團隊大約在15人,由雷克豪和設計師馬塔斯(Mike Matas)領導,希望能夠通過一種簡單而又吸引人的方式,幫助用戶挖掘有趣的內容,以及這些故事背后的人。
隨著Facebook上朋友數量和訂閱內容的增加,用戶很少能瀏覽到有價值的信息。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正常登錄Facebook,用戶可以看到大約1600條信息流,但哪怕是最熱心的用戶最多也就閱讀200條內容。
并非進軍新聞行業
Facebook推出Paper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其并非是要進軍新聞行業。Facebook產品副總裁克里斯·考克斯(Chris Cox)表示,Facebook不會涉足那些撰寫報道和創作內容的業務之中。
《華爾街日報》稱,該舉動是Facebook長期戰略的一部分,Facebook不滿足于僅僅成為一個熱門應用或者網絡終端,而是想要成為社會交流的樞紐,尤其是將自己置于這些用戶的現實生活中。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Facebook試圖通過這些內容來繼續籠絡廣大用戶,并從這些用戶身上發現更多的廣告價值。所以Facebook希望用戶能夠深度參與到其開發或者推出的新產品中,正如2012年收購的Instagram一樣,后者獲得了巨大成功。
盡管Facebook希望Paper能夠像Instagram那樣成功,但眼下已經有不少人表示,用了Paper之后就不想用原生的Facebook程序,因為前者好太多了。《連線》雜志稱,連馬塔斯也表示,自己偶爾才會使用原生Facebook程序,這傳遞出了一個信息——Paper將會扼殺Facebook程序。不過,《大西洋雜志》的評論指出,Paper只是另一種形式的Facebook,并不會取代它。
美國科技網站CNET指出,Paper更像是2014版的Facebook,在Facebook成立10周年之際,創新實驗室的出現或許會讓Facebook在下一個10年繼續生存,避免重蹈Myspace覆轍——當人們涌向新生事物時,它們就消失了。
但是,Facebook選擇提供新聞閱讀服務,也引起了一些擔憂。哈佛尼曼實驗室主任本頓(Joshua Benton)就指出,Facebook依然在信息傳播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不僅影響到文章的呈現方式,還影響到該選擇哪類記者來報道。不過,對于與Facebook合作的這些媒體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因為目前這些網站的近半點擊來自于社交媒體,而社交媒體中Facebook占了很大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Facebook發布Paper前夕,一個名為FiftyThree的繪圖應用開發商就要求Facebook更改產品名稱,因為其已經推出了一款同樣稱為“Paper”的應用。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4年2月12日13:26:35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8797.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