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發展到年收入將近4兆新臺幣的國際代工巨頭,鴻海精密(TW.2317)歷經了快速擴張的40年。這四十年,離不開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奉行的“獨裁為公”。但這位一直表態“不會輕言退休”的鴻海大家長,卻首次對外喊出,要減少郭臺銘在鴻海的影響力。
這個命題,對已將年度營收目標定到10兆新臺幣規模的鴻海來說并不容易。已經步入四十不惑的鴻海,即將面臨“后郭臺銘時代”的嚴峻考驗。
首露淡出意向
2月14日,在鴻海的馬年新春開工儀式上,郭臺銘的退休問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盡管年屆64歲,兩鬢已生白發的郭臺銘依然強調自己不會輕言退休,未來繼續做10年沒問題。但讓外界嗅到些許異樣的,是他提出的“未來鴻海要思考的是,如何減少郭臺銘對公司的影響力”這個命題。
今年1月26日,郭臺銘在鴻海尾牙發言中無奈地說:“我最近常常講要交棒給年輕人,但是我不能輕言要退到第二線,不然明天股價又要跌了。”
盡管郭臺銘此前也曾多次表示要將權限交給年輕人,但表態今后不再親力親為、不再重點關注鴻海主營業務還是第一次。
他在當天宣布,未來將會減少自己在鴻海的影響力。同時,未來十年也會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再親力親為。
郭臺銘表示,騰出時間的他,將會重點關注醫療、養生和社會慈善領域,以及幫助臺灣的年輕創業者和創造更高價位的就業機會等。
作為鴻海的靈魂人物,何時退休已經成為了郭臺銘每年的必答題。
他上一次流露出退意,還是在2001年鴻海尾牙宴會上,他突然宣布2008年交棒計劃。這也是他唯一一次明確規劃的退休時間表。但隨著被外界看做其最佳接班人的弟弟郭臺成在2007年因病去世,以及經濟的不景氣,這個2008年交棒計劃隨即擱淺。
鴻海規模的日益擴大使郭臺銘的事必躬親日益困難,但他的家長式管理風格早已深植鴻海。一個例子是,在去年4月富士康遭遇蘋果退貨危機時,富士康內部員工曾對本報記者表示,郭臺銘當時親自到鄭州、太原幾個園區進行整頓,把高管們罵了個遍。
聯合接班計劃浮出
減少郭臺銘對鴻海影響的行動早已悄然展開。
2月14日當天,鴻海連接器事業群(FIT)首席執行官盧松青透露了FIT將于2015年在臺灣上市的消息。這個公司剛在去年7月由集團的事業群著手拆分成獨立公司。
FIT并不是鴻海唯一一個計劃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在去年6月26日的股東大會上,粘合劑、碳納米管兩項業務也被宣布會在當年進行分拆上市。
熟悉鴻海的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精密模具、光學、材料這些鴻海占有優勢的業務,都有近期拆分上市的計劃。
事實上,已經宣稱不打算讓子女接班的郭臺銘,正通過拆分事業群的方式,進行分家和分權。他試圖將鴻海打造成一個由邦聯到聯邦形式的平臺,進行集體接棒。在這個平臺中,母公司掌握專利和財務,各個集團對外將聯合作戰,對內則通過分拆擴充營收規模。
在今年1月26日的尾牙上,郭臺銘宣布鴻海將進行組織改造,目前已經將13個事業群打造成12個次集團。而每個次集團將至少會有3-5家上市公司。未來鴻海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大陸以及美國等地的上市公司或可達到100家。
據記者了解,隨著12個次集團的成立,其最高領導將被任命為總裁。在鴻海目前的組織架構中,各業務群最高領導的最高職務均為集團副總裁。“總裁我”這個自稱只有郭臺銘能用。
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盡管負責業務沒有發生變化,但職務上的一字之差意味著,從集團中各自獨立拆分出來的事業群領導人將擁有更大的獨立決策權。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聯邦制的管理體制對遭遇中年危機的鴻海而言的確意味著一個轉折。
他所說的中年危機,在鴻海財報上的一個直觀體現便是,2013年鴻海年度營收增幅僅為1.25%,不到年初定下的15%目標的1/10,令郭臺銘也直稱失望。
賀在華對記者說:“正是由于目前鴻海體量已經非常大,集中式管理缺乏效率,聯合艦隊的管理方式針對性強,能激發各部門的積極性,反而更適合鴻海。”
后郭臺銘時代的考驗
聯合艦隊的出現意味著,鴻海即將面臨權威淡出的“后郭臺銘時代”。
盡管郭臺銘今后要削弱自己在鴻海的影響,不再親力親為,但這些獨立艦船們依然要面對他給予的壓力。
據記者了解,郭臺銘為這些拆分上市的公司制定的目標是,雖然初期可以靠鴻海內部訂單來支持,但是3年后,來自內部的訂單要少于50%。而最終的目標是,這些公司都要做到行業第一。
此外,集體接棒的接班模式對習慣了強硬家長作風的鴻海來說,也并不容易。
在2014年的開工儀式上,一個被普遍觀察到的細節是,盡管這些高管與郭臺銘同樣上臺演講,但其發言被臺下的郭臺銘不時插話打斷。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卓賽君對記者說:“鴻海是典型的臺企,習慣了郭臺銘的強勢性格、家長作風。如何避免共同接班后出現的混亂與混沌,是鴻海要面臨的難題。”
而值得注意的是,接班人的隱憂并不能隨著聯合艦隊的出現而完全散去。
鴻海12個次集團的領導人大多是與郭臺銘共同打拼的同齡人。而在去年6月26日鴻海股東大會上,被郭臺銘舉例證明增加年輕人發揮能力機會的盧松青,今年已經55歲。鴻海還需要培養更年輕的一代接班人。
擺在聯合艦隊面前的更大壓力是,2013年營收的微增并沒有動搖郭臺銘的目標。他依然堅持鴻海在2014年的營收增長目標是15%。
郭臺銘也坦承,鴻海達到這一目標有困難。
他算了一筆賬,以鴻海目前年營收達4兆新臺幣的規模,成長15%就是6000億新臺幣,約200億美元。200億美元的數字增長,對鴻海來說顯然壓力巨大。
今年1月份的財報也并不樂觀。財報顯示,鴻海受累于消費型電子業進入傳統淡季,今年1月合并營收比去年12月大減35.93%,同比增長僅有0.3%。
但這些下滑的數字,依然沒能阻止郭臺銘為鴻海定下了另一個更遠的目標。在他的規劃中,鴻海的營收要在未來10年從4兆沖到10兆新臺幣的規模。
聯合艦隊能完成這個任務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