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州華景路南方通信大廈6樓面試過的求職者,對那兒的男主人持有相似的印象:衣著樸素,面頰消瘦,語速平緩,但一旦某個話題或觀點觸動到他,整個人會像陡然插上電源般亢奮起來,雖然只是一瞬間,但能從他眼睛里感受到。
如果有人說自己看完了凱文·凱利的《失控》,面試就可以結束了。因為男主人將會當場宣布錄用決定。
凱文·凱利,一位在亞洲游蕩了近10年的美國人,東方激發了他對于技術的思考,最終通往哲學的終極命題。在他筆下,失控,往往意味著不確定性,容易使人感到不安,但正是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成就了創新的源泉與進化的動因。
在他熟悉的東方,有一位推崇并踐行他的理念的中國程序員,正在創造互聯網世界的傳奇,或者說,他本人就是一個傳奇。
張小龍,騰訊副總裁,過去兩年,他帶領著位于南方通信大廈6樓的騰訊廣州研發部(以下簡稱“廣研”),開發了一款叫“微信”的應用。
微信生于2011年1月24日。彼時,它只能通過QQ賬戶密碼登錄,并且只能向對方發文字信息與語音信息,許多人分不清它與手機QQ有什么區別;一款叫Talk box的語音聊天應用在它出生前就曾短暫流行繼而迅速消沉。它的前景與生命周期,并不被人看好。
當它推出搖一搖與漂流瓶時,它又被貼上兩個標簽:約炮的利器,抄襲和山寨。前者指的是它像極了陌陌。各種揶揄的段子從未間斷,其中一條是:新人交換戒指,互相戴上;禮畢。下一項,新人交換手機,刪除微信;禮畢。
直至2012年4月19日,微信發布4.0,大家還起哄微信“本性不改”,因為4·19的英文諧音,是For One Night。
張小龍在一次內部演講中笑說,他們曾想在微信歡迎頁面上自介:微信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微信不是QQ;微信真的不是QQ;微信確實不是QQ。
但到了8月,微信開放公眾平臺后,那些看空者嘲笑者開始承認:這已是一款孤獨求敗的應用。
媒體、明星、公司、創業者們紛紛推出微信公眾賬號,訂閱它們,你會收到志玲姐的圣誕語音祝福,嘻哈包袱鋪的段子;給范曉萱發條信息說你想聽她的什么歌,她會通過語音清唱給你;你還可以向服務類公眾賬號發送指令,查詢天氣、酒店、地鐵、美食、駕駛違章、工資……
嗅覺敏感的年輕人開始匯聚于微信公眾平臺,就像當年他們如潮水般涌向蘋果的iOS平臺一樣。騰訊前科技中心總監程苓峰是微信創業者的縮影,他在8月份辭職,注冊了個叫“云科技”的微信公眾賬號,每天推送個人科技專欄,眼下,云科技訂閱用戶已達1. 5萬個。他的目標是做一個年收入100萬元的自媒體。
一個叫金種子的創投基金宣布將拿出一億元人民幣,用于支持開發第三方應用的微信創業者。
最近,一款叫“LOMO自主印”的硬件產品再次引爆對于微信公眾賬號潛力空間的關注與討論。
這是一個半米見方的無線打印裝置,正面是一塊8.9英寸屏幕。人在自助印終端前用智能手機掃描并關注它的微信公眾賬號,發送手機照片給它。然后,輸入屏幕上顯示的微信驗證碼,它能在30秒內接收照片,制作出一張寶麗萊風格的LOMO卡,并從終端的窗口掉下來。
程苓峰撰文透露一位微信核心人物的評論:最終,物聯網會到來。微信不光連接人,還可以鏈接能上網的機器。每個機器都有個二維碼作為設備ID,在微信里可以通過和設備對話來控制設備。
不久的將來,人們在智能手機上一個個下載App應用的習慣out了,最酷的做法,是手機里只保留一款微信應用,再將各種微信公眾賬戶裝入這款應用里。
1月24日,微信兩周歲生日,有說微信團隊將開一個新聞發布會,因為兩歲的微信,用戶量很快就要沖破3億了。
如果凱文·凱利打算在將來再版《失控》時更新一下案例(此書面世于1994年),他應該樂意納入這位忠實粉絲與他的產品的故事。
極簡
在廣研,產品經理們人手一本《失控》,因為張小龍說過:不讀《失控》的產品經理,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
在騰訊內部的演講中,張小龍反復提及這本書啟發了他的產品觀:不與用戶產生互動的產品,是失敗的產品。產品規則越簡單,才越能讓群體形成自發的互動。產品上線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會自己與海量用戶互動,最后會互動出什么結果,是產品設計者不能控制的。
微信發展早期,一些創意常被競爭對手模仿,并進化出新功能,馬化騰曾問張小龍:是不是要做細化,免得別人做了那些我們沒有想到的功能。張堅決否定,他說:只有做到極簡,才無法被超越。
Twitte是張小龍最欣賞的一款產品,因為它符合這種理想主義:一個簡單的規則可以構造一個復雜的世界,由用戶在里面推動整個產品。
一位微信團隊前成員透露,微信每個版本的設計,張小龍都會鼓勵大家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現在你正在用的一個功能,很可能就是我們砍了300多個功能后留下的。”他說。
微信的開機畫面,起初做過許多方案,大家比較傾向于兩個人站在地球前,張小龍堅持就一個人,否則無法傳遞這款應用的用意:人很孤獨,所以需要溝通。
朋友圈也是一款充滿極簡主義的產品,它的主色調是藍灰色,這也是張小龍平時常穿的T恤以及廣研辦公室的色調。拍照片,按一下右上角相機按鈕;寫純文本,長按右上角相機按鈕即可,這一功能許多用戶起初并不知道。“按住說話”的功能也是,說話時,其實按三秒就可以放開了。但張小龍從不說,也不擔心用戶不會用, “你去找,自然就能找到”。
微信4 .0推出時張小龍更新了微博簽名:越簡單,但越好。這是德國工業設計大師Dieter Ram崇尚的設計理念,也是喬布斯“至繁歸于至簡”的精神。4.0初期的朋友圈甚至沒有濾鏡,因為他認為:照片真實、不加修飾地反映生活即可。
當然,他有時也會做妥協。在發現大多數人更熱愛修飾后的美好景象時,他最終還是為朋友圈添加了濾鏡功能。當微信開放公眾平臺后,他的極簡主義,使高度擴張中的微信與同樣高速擴張中的絕大多數同行,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一位早早推出公眾賬號的創業者很快感受到了微信的謹慎與收縮。測試期,每個公眾賬號每天能推送4條,開放后,老賬號從4條減到3條,新賬號只能發1條;公眾賬號原本享有的“福利”,比如在活動頁面上顯示賬號的LOGO和鏈接,一篇文章被分享到朋友圈后,信息底部會顯示來源賬號的名字和鏈接等,現在都取消了。這意味著,一個公眾賬號基本失去被一個陌生用戶直接注意到的可能;此外,朋友圈一直沒有轉發功能。
在張小龍眼中,朋友圈要堅持保守、收斂,這也是其分流出許多新浪微博用戶的原因。事實證明,他是對的。2012年11月28日,程苓峰在云科技上發文指出,微信的活躍度已經高于新浪微博。
有人曾問張小龍:什么時候可以在微信上上微博?張反問:你為什么不用微博上微博?
原始
一個聚會上,一個男人走到幾個女生面前,推薦她們裝一個叫微信的應用,可以免費發短信、圖片,還可以說話。女生們都搖頭。男人接著說,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拿這個跟她們直接打招呼。女生們立即興奮了起來。
這是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上提到的自己經歷的故事。“什么是產品體驗?”他總結,“一個字就是‘爽’,兩個字是‘好玩’。如果我們問用戶為什么喜歡用微信,沒人會說它可以省錢。”
最傳統,也最被張小龍批判的產品經理,是用戶需求什么,做什么,用戶提出要改進什么,再改什么。
在他眼中,好的產品,一定是反現實,且具有革命性,總是符合過去的習慣、慣性和規則,不可能是一款好產品。
“我們有沒有把握住一種潮流?”他說,“你去感覺現在社會流行一種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種潮流,像潮水一樣往某一個方向走。這種暗涌,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東西。”
也有同事表示,這種太主觀的描述,深奧而玄乎,尤其不適合技術男和工科男的思維方式。“你能講得再具體些么?”有人問。他只好舉了一個例子,喬布斯年輕時嗑藥,會進入某種狀態,我們沒嗑過,所以在嘗試了解他時總是有點隔閡,這是看《喬布斯傳》所不能解決的。
張小龍嗜搖滾。車載C D里,凌晨的廣研辦公室內,永遠在放邁克爾·杰克遜、崔健與汪峰。一首心有靈犀的音樂,是他進入悟道境界的彩虹橋。
一次他要求在微信啟動頁面上放汪峰的《一百萬噸的信念》,大家都沒法理解,張小龍只好放棄。事后他在一次演講中解釋,他覺得汪峰這首歌和微信一樣,都發現了社會的某股暗涌。
他將邁克爾·杰克遜也歸為在靈魂上相通的“自己人”,還將他的剪影及他那句“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放在微信的歡迎頁面,以感謝他的音樂,給自己帶來“流暢和爽的感覺”。
在廣研,微信團隊成員更習慣于在具體案例中去試圖理解張小龍。
一個信息發送后是否要顯示“已發送”或是“已讀”的問題,張小龍與團隊討論了整整三天,最終,主張去掉的張小龍把大家說服了,“大家需要隱私的空間”,他說,“比如老板給你發信息,你有時并不想讓他知道你看到了”。
他對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充滿興趣,花工夫研究了人類的起源,人類為什么會直立行走,他還曾在知乎上提問:原始人用什么來剪指甲?
廣研內部對搖一搖有個專門的稱呼:擼一擼。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姿勢,最原始的,體驗往往是最好的。
為什么?
張小龍說自己平時會非常留心觀察三四歲小孩子,他發現他們很喜歡用iPhone與iPad,因為這兩款電子產品很容易學,比如開機,雖然看不懂“滑動來解鎖”,但因為觸摸是人的天性,他們會下意識順著箭頭的方向用手指去滑動。“越簡單,越原始,就越人性化”。
在廣研,張小龍最常問大家的一句話是:“你是要做一個功能,還是做一個有靈魂的東西?”一次同事在Appstore微信介紹頁寫,微信支持了哪些功能,張小龍看完要求把“支持”兩個字通通去掉重寫,因為這兩個字往往會陷入功能化、細節化技術性能指標里,而不是描述整體產品能為用戶帶來什么。
產品經理在設計圖片發送時,習慣性地將進度百分比數據顯示功能添加進去,張小龍立即要求刪掉,這個數字對用戶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說。
喬布斯對張小龍的影響,不亞于凱文·凱利。他給每位軟件工程師都送過《喬布斯傳》,他在知乎上關注的對象,除了微信、QQ郵箱,就是喬布斯和蘋果公司。喬布斯時代的所有產品發布會視頻,他一一都看過,當然也看庫克·蒂姆的,只是感覺后者平淡了許多。
“(他)從頭到尾都在羅列升了多少頻率,速度又快了多少,這些指標沒有意義。喬布斯時代的發布會,很少會羅列細節的功能指標,而會說這個東西怎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即便第一次接觸張小龍的人,也很快就能發覺他對于人性的洞見。美麗說產品總監王新米初次見到張小龍時,張告訴她,女孩子很喜歡在微信里群聊,因為三人的溝通最沒有壓力,沒有明確指定誰要回復誰,所以輕松自在,適合聊八卦聊心情。這一下子擊中了王新米,“對于美麗說,這是再好不過的分享場景,因為生活中的女孩們就是邊逛邊聊天的”。
癡
2012年4月下旬,廣研在著手“開放平臺內測期入住”邀請時,張小龍就邀請了美麗說。事后,王新米在知乎上分享了她與張小龍合作的故事與細節。
為方便,他們當時就住在南方通信大廈對面的酒店,凌晨兩三點,發現大廈6樓仍然燈火通明。一個在廣研實習的大學生告訴她,幾乎每天,張小龍都會與團隊一起干到大半夜,回家睡幾個小時,第二天下午再來。
談判結束將要離開廣州當天,王新米收到了微信產品經理凌晨五點發來的郵件,是一篇分析長文,為“微信用戶打開美麗說快捷方式時看到的內容”提了很多建議。“這完全是站在美麗說用戶的角度看問題了,其實他沒必要這么做”。王說。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前記者董璐曾前往廣研采訪過張小龍與他的團隊。采訪安排在下午,這是遷就張小龍的生活習慣,2012年7月24日那場轟動一時的8小時演講,也是下午兩點才開始。
在她記憶中,廣研員工每人都有一張行軍床,除了午休,更多是為加班加點時休息用。這些年輕人有個外號叫做“礦工”——因為他們和他們的頭一樣,已經養成在夜里通宵開發產品的習慣。
一個細節讓她印象深刻,張小龍的食指和中指微黃,那是長期晝夜編寫程序養成的煙癮的證明。在一個又一個通宵之夜,搖滾伴著張小龍,他把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琢磨產品。
陌生人,尤其是記者,想接觸到張小龍,可能性幾乎為零。但如果話題或事由與產品相關,往往容易得讓人猝不及防。
2011年2月,微信剛剛發布,在知乎做運營的黃婕文在將手機通訊錄導入Android平臺微信時,數據出現錯誤,于是在騰訊微博上發帖抱怨。凌晨時分,她收到了一個叫Allen的陌生網友的反饋。Allen花了兩個小時來幫她解決了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她一直以為這位熱心的陌生人是微信的產品經理。
一個偶然機會,Allen也進入了黃心平(化名)的生活。黃是一位IT工程師,辦公室恰好在南方通信大廈附近,在微信推出“查找附近的人”功能時,他常在凌晨兩三點查到一個叫Allen的人。經圈內朋友確認,才知道他就是張小龍。黃心平嘗試著約他見面,聊聊微信及自己正在開發的產品,對方竟然爽快地答應了。見面地點就是張小龍的辦公室,兩人聊了一個多小時,“聊到感興趣的話題時,他眼里放著光”。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董璐采訪完張小龍后,互加了微信,很久以后的一天,她突然收到張的一條信息:給你推薦一本書,《科技想要什么》,凱文·凱利的新作。
在騰訊公司內部,張小龍被稱為繼馬化騰之后的第二個超級產品經理,中國的喬布斯。
對此,張小龍從不回應。但關于他對產品的敏感與癡迷,常讓奉命熟讀《喬布斯傳》的同事會心一笑。
一次,張小龍問同事:微信3.1與3.0的會話列表有什么修改?對方說沒看出來,張答:會話列表每一行高度少了兩個像素。
在騰訊前博客頻道副總監和菜頭那篇廣為流傳的文章中,一段描述頗為傳神:如果世界上又出現了什么新鮮的App應用,在發布后的48小時內,如果你也下載嘗鮮,可能你會遇到個名叫Allen的人,如果這人沉默不語,甚至連頭像都沒有。那么你也許已經遇見了張小龍。
張小龍
騰訊擁有1700多款產品,以及數以千計的產品經理。但進入公眾視野成為傳奇的,迄今只有兩位。除了馬化騰,就是張小龍。
聲名越大,張小龍越低到塵埃里。各路記者找公關、托朋友,甚至蹲點廣研數日而不得;有人要給他頒獎,只求他出現在現場,哪怕就幾分鐘,無果;甚至公司內部同事請他再做個講座,或出席一下年末宴會,也被婉拒。張小龍的回答始終兩句:我不需要,我不需要華彩的生活。
一位張的朋友在接受壹讀iRead記者采訪時,再三建議客觀平和地寫他,不要古龍風也不用金庸體,“他不喜歡”。
成名前的張小龍,其實并不擁有喬布斯般傳奇的人生,這位43歲的湖南人,在正常的年紀考上了所還算不錯的重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幾位老同學回憶,他不喜上課,晝伏夜出,一到晚上,常與室友邊守著酒精爐煮面,邊打雙升。白天喜歡踩著拖鞋出門,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
1991年本科畢業,張小龍留校繼續念微波專業研究生,但并不喜歡,心情苦悶,后來在導師支持下,開始做計算機軟件開發。每天睡到中午起床,邊騎著單車,往瑜伽山上的實驗室跑,在一臺386前,一坐就坐到晚上十二點,研究生三年,幾乎天天如此。
在導師向勛賢印象中,這位功成名就的學生,在校時并沒怎么驚天動地,不愛說話不張揚,做課題比較聽話,“就是太愛睡懶覺”。
1994年研究生畢業,張小龍到廣州求職,先后待過兩家小電腦公司,隨后開始開發FoxMail。FoxMail的代碼,從最初原型的一萬多行到2.0版的七萬多行,是他獨自通宵無數個夜晚的結果。
FoxMail各版本在互聯網上發布后,他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以至上百封郵件,有贊揚的,有提建議的,有請教問題的,他都會花很多時間,一一回復。
彼時,許多人并不知道它的開發者,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住在廣州一間出租屋里,每天吃著廉價快餐。做這款完全免費的郵箱,沒太去想軟件技術和賺錢之間的關系,只是因為喜歡。
2000年是張小龍人生的第一個轉折,博大公司以1500多萬元的價格收購了FoxMail,5年后,博大將FoxMail轉手賣給騰訊。張小龍及他的團隊,打包成了騰訊的一分子。工作地點仍在廣州。
過去7年,這個距離深圳總部150公里的廣研團隊,是騰訊帝國的一個特區般的存在,它不屬于任何一個事業群。熟悉張小龍性格的高層,善解人意地為他擋下了各種應酬及行政瑣事。
在騰訊,凱文·凱利還有一位大牌粉絲。2012年4月23日,馬化騰與他進行了一場對話。馬化騰提出騰訊未來的一個可能性—在底層做產品時放權“失控”,相當于自由孵化、內外部競爭,如果產品做到一定程度且具有價值,公司力量再進入輔助,進入可控狀態。
許多人清楚,一個成功的樣本已然驗證了其可行性。微信及張小龍的成功,亦直接受益于馬化騰的風格。在廣州,張小龍團隊主要負責開發QQ郵箱,起初做得并不好,張小龍的目標是Gmail,但他們團隊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速度又慢的產品。很長一段時間,張小龍陷入迷茫。直到2006年年底,他終于想清楚思路。那年年會,他向團隊宣布:我們要做七星級的郵箱,最好的郵箱。臺下的工程師都笑了,他們以為那只是一句大過年的吉利話。
2007年開始,QQ郵箱速度問題解決,文件中轉站推出,附件容量擴大至1G。
QQ郵箱如愿以償被稱為七星級產品,張小龍也獲得了騰訊內部的創新獎。張小龍繼續著晝夜顛倒的程序員生活,累了就去打打網球,他始終不大愛說話,公司里也沒幾個人認識他。在微信開始風生水起時,公司內部還一度流傳,這款應用是一個悶頭悶腦的大學畢業生弄出來的。
他的一位朋友來廣州出差,曾找他到白云山喝茶,問他為什么不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張小龍笑笑說:說出來,怕后來的人不敢再寫程序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