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做“易信”?的確有“大公司標配”的說法。博客也好,微博也好,就算做不大,它依然為網易門戶提供工具支持。這就是大公司的典型打法,拼資源,價格戰,風險也是可控的,大公司最怕的其實是“創新”。
現在我所在的團隊在做移動通訊app,今天聽說網易和電信聯手推出易信對抗微信,于是我再次對這個項目產生了懷疑,不知道在這樣一個微信獨大,line、易信、陌陌等大廠、老廠互毆的領域里,一個小創業團隊扎進去的意義在哪里?
在一次網易校園宣講中有同學提問:“新浪微博已經很火了,占領了大部分市場,網易要做微博的理由為何?有什么意義?”宣講官回道:“并不是說別人做了,我們就不能做,比如說博客,如今已經成了一種網站標配功能,我們認為微博也將如此。”
類似的問題我也問過其他朋友,回答是:“并不是只有占有率最大的能賺錢,底下的小弟弟們只要能夠賺到占有最大的產品的零頭,都夠養活一幫子人了。”
作為一個初入行的新人,我很難判斷這兩種說法是不是靠譜的。
別人做了,確實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做,但是別人做了,也不代表我們也得做。我們做別人做過的東西,應該是為了解決別人的產品的不足,但是,并不是你技術高、體驗好就足夠挑戰了, 尤其是對于一個依托人際關系的產品,用戶使用某個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朋友也使用,而不是這產品多酷多好,想在這種產品里挖別人的市場份額并不容易。
微信、line等等已經盈利或即將盈利了。但是他們留下來的那些市場到底有多大?真的能夠養活一幫子人么?這種為了小錢而經營的公司以后能有多大發展呢?失敗的概率有多大呢?
這些是我作為一個加入創業團隊的新人的困惑!
先講幾個段子。
1、2002年網易推出泡泡,與QQ競爭,產品體驗近似,主打“掛泡泡送短信”。據業內消息稱,一年內泡泡用戶過千萬,在當時還算是了不起的數字,但被“占便宜”吸引來的活躍用戶極低,投入產出不劃算。停止促銷活動后,用戶快速流失,雖然后來又發布了一系列“互聯互通”功能,與MSN互通/與飛信互通/與GTALK互通,仍不能挽救頹勢。甚至有人打笑說,泡泡的用戶數就是網易在職員工數。
這個笑話當然不是真的,我聽內部人講,外面有不少公司在用泡泡。因為QQ日漸臃腫,泡泡被當作輕量級的內部通訊工具來使用。但日趨式微也是事實。
2、2009年,網易曾經啟動過一個保密項目,挑戰移動QQ的地位。沒錯,定位和現在的易信一模一樣。為此成立了杭州研究院的移動部門。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8月25日14:50:33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0092.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