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導致的促銷手段、營銷方式的改變并不是核心,最根本的核心,是電商具備了互聯網思維,那就是開放、透明、分享,并運用這種思維,打破了既有的、僵化的利益格局,在供應商和顧客之間建立了直接的、高效的溝通渠道。本質上,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商之間的競爭是思維模式的競爭。
打破既得利益
《21世紀》:既是二級市場備受關注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缺乏互聯網基因的傳統零售商,近年各種大踏步改變的背后,集團對于改革的風險評估與投資收益如何平衡?三中全會改革精神中反復提及改革的必要性和艱難預期,作為銳意改革的零售企業,公司如何進行保障業務和管理體制的創新?
陳曉東:主要源于自我激勵和危機意識。很多企業從小做到大比較容易,但是從大做到強卻很難。為什么?因為已經有了很多既得利益,我們已經習慣了眼前的利益格局,團隊也習慣了運作模式,生意好做。
以改變商場促銷模式為例。在聯營制模式下,無節制的做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并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有一家銀泰店,一年內促銷活動的時間計劃了273天,問他為什么要273天?回答是,因為去年做了263天,今年必須再增長,所以就是273天。其實,這就是一個慣性思維,因為改變會觸及利益。
在既得利益面前,如果沒有很強的自我激勵和很強的危機意識,企業的改變是根本做不到的。
無論轉型做購物中心也好,做電商也罷,一定會對原來的百貨業有影響、資源分配上有分流,改革者會不會碰到內部的阻力呢?這是一個核心。所以,一方面要有危機意識,另一方面,企業的目標要單一、明確,才有可能引領企業去做一些大膽的創新和改變,否則,在具體實施中會遇到很多問題。
在銀泰內部,我們在制度建設與創新上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以保護創新、激勵創新,形成創新的文化和氛圍。比如,公司內部成立了“創新工作保障小組”,我任組長。此外還有集團內部業務創新寬容的容錯機制,可以說這一機制是保障企業創新的核心。
錯了是應該的,成了才是意外。當高層有了這種想法、胸懷和包容態度,員工才敢放膽創新。否則,創新很難成功,慢慢地企業就會形成固步自封、唯上而尊的僵化體系。
(完)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1月19日11:51:21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3791.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