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數據業務是未來的趨勢,它滋生的平臺和應用充滿盈利想象空間。易觀智庫估算,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2024億元,用戶規模將達6.48億。這使得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的利潤在向移動互聯網端轉移。
但是,中國移動的搶食者太多了。
騰訊是最大的一家。運營商被越過了,人們開始把這種直接向用戶提供移動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叫做OTT。微信是個最好的例子,它除了可以替代運營商的短信和部分語音服務外,還具有更豐富的平臺功能,社交、信息、支付功能一應俱全,它的用戶已達到6億并仍在不斷膨脹之中。
這些OTT的可怕之處還在于,它讓用戶對誰是后臺的那個運營商并不那么敏感了。他們在手機上消耗的大筆金錢和時間也都流向了這些移動互聯網服務,而非簡單地打打電話發發短信。更直接地說,運營商只能賺到手機上產生的價值的一小部分。
4G的到來顯然會讓類似的事情加速。
中國移動面臨一個復雜無比的棋局。它有很多種選擇。最直接的一種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
早在智能手機剛剛興起時,它就想到并推出了帶有自身操作系統的OPhone和應用商店形態的Mobile Market(移動MM),以此來挑戰iPhone。中國移動至今最成功的自研應用仍是飛信,但它已經被騰訊的微信遠遠甩在身后。“對短信業務沖擊發展上自己有顧慮,自己不敢革自己的命,地位就比較尷尬了。”一位來自移動總部的人士說。
這并非中國移動一家遇到的問題,而是運營商普遍的現狀。它們也都多少意識到自己做的產品用戶留存率很低,內部做項目的效率太低。海外的運營商也大多不能避免這一命運。
美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Verizon在2005年曾啟動一個叫VCAST的移動視頻服務。除了購買電影、電視等內容版權外,Verizon還拿到了NFL賽事播放權。但面對Netflix視頻服務及NFL在iOS、Android平臺推出的交互體驗更好的App,最終VCAST在去年12月宣布關閉。
繼續把住入口,做好管道,也許也是一個可行之計。比如,跟用戶收錢,做分發,跟內容提供商收錢。
中國移動就是這樣做的。它在經歷了移動夢網的輝煌后,開始把精力放在九大基地的增值業務發展上,最終想把MM做成一個平臺。
但是,這同樣很難。最關鍵的一點是,移動運營商并不具備互聯網公司的基因。
開發者和用戶對它提供的平臺并不那么買賬。
朱連興就是第一批被移動邀請去開發MM上的應用的開發者,但2009年在放了兩款軟件上去后,并沒帶來下多少載量和收益。“后來它也始終沒有上正式工作日程,在Android這個市場它的話語權非常有限,但并沒有多少用戶用它去下載東西,這是很尷尬的一件事。”朱連興說。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2月17日13:02:25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15153.html
- 科技
- 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