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國內知名的應用分發商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在他們業內看MM現在已屬于二三流的商店,它最大的優勢還是SP時代流傳下來的成熟而順暢的付費方式,所以在上面更多的應用都是游戲和小說。盡管預裝量非常大,但用的人并不多。
預裝的方法現在已經很難奏效,但移動對終端商的要求仍然如此。現在手機要在移動的營業廳賣,除了送測,還必須預裝它的20多個應用,最重要的是它會強制用自己的音樂、應用商店等產品替換你的同類產品。今年魅族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最終放棄補貼沒能進入移動營業廳,“這個談判談了半年,MX2、MX3都做了TD,但因為談不下去,用2000多元上市,拿了補貼的廠商,相同配置的機器只要1000多元。”一名魅族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假如中國移動真正想加入這場戰斗,它必須像互聯網公司一樣思考。
在自身能力很難企及的情況下,類似B.A.T。的做法也不失為一種嘗試,以結盟或者收購的方式圈地。不能打敗對手,就與之融為一體—以中國移動的市值體量而言,那些互聯網公司還不是它的對手。
在過去兩年中,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采取了這個辦法。中國聯通從2011年的微博流量包業務“紅圍脖”到今年與搜狐視頻合作的15元包月,此外還有唱吧、豆瓣FM、蝦米音樂等音樂類服務。8月,廣東聯通率先和微信定制合作了微信沃卡,10元包300M的定向流量。而中國電信也在今年決定跟網易合作開發易信,自己僅提供資金,而后又贈送用戶免費的300M流量。
“就我所知,中國移動也一直在思考OTT與運營商之間的關系。只是相比另外兩家公司,中國移動更加謹慎。我們認為中國移動如果做的話,力度可能要比競爭對手更大。”Bryan Wang說。
考慮到移動已經投資了科大訊飛和浦發銀行,并協助后者開發移動支付,4G來臨后它們的結盟倒是充滿想象空間。而中國移動政企客戶分公司也在這幾個月開始了后向付費的嘗試,包括和阿里巴巴、廣發銀行進行了合作。
但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圈地運動中,大多數優質資源幾乎被B.A.T。瓜分了,直接買下它們中的一家或許是唯一可行的事。
假如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考慮,中國移動還有另一些贏的機會。
實際上,虛擬運營商的存在,讓運營商在產業鏈上再次被弱化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