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痛苦中把握幸福

生活道理評論1,865閱讀模式

怎樣在痛苦中把握幸福

快樂是痛苦后的精神升華

人的一生都是在痛苦和快樂的交織中度過的。我們憎惡痛苦渴望快樂,可惜痛苦總是揮之不去,快樂卻是久覓不得。痛苦是獲得幸福前的陣痛,沒有痛苦我們就無法感受快樂。

痛苦和快樂是一對孿生姐妹,兩者密不可分。沒有痛苦,就不會感受到快樂的珍貴;沒有快樂,痛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不過,人類常有一個不良嗜好,那就是喜歡把痛苦甩得遠遠的,而此時快樂也將變得無處尋覓。久尋不得,痛苦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邊,且對拋棄它的人瘋狂報復。

什么時候,人會感到痛苦呢?想得到卻又偏偏失去,人會覺得痛苦;想獲得突破,苦苦努力卻沒有任何進展,此時人也會覺得痛苦;對現狀無法忍受,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現狀的束縛,此時人也會覺得痛苦。

痛苦是一種強烈的感覺,自己會有很真切的感受。不過痛苦的對象卻十分具體,如為錢煩惱,為工作憂愁、焦慮,為失去戀人悲傷,為丟失物品惋惜等。有些痛苦是在不平衡的心態中產生的,如自己拮據的經濟狀況,渺茫的發展前途,自卑的心理等。這也可能讓我們陷入痛苦的深淵。

痛苦和快樂總是在相互交替中循環。在人生長河中,一個人不可能總在處在痛苦的深處,也不可能總是快樂常在。人永遠生活在痛苦和快樂的邊緣,沒有痛苦就感受不到快樂。只有快樂,快樂也會索然無味;沒有快樂只有痛苦,痛苦也就使人麻木了。

自從汶川大地震后,有一個詞兒開始深入人心:大災有大愛,地陷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其實回頭想想,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在痛苦和快樂交替循環中,小的痛苦總能讓人收獲小的快樂,大的痛苦也總能讓人明白快樂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快樂是痛苦的升華。俗話說“千錘百煉成真金”,快樂是一種忍耐和沉淀,更是痛苦過后的精神收獲。

對于痛苦,佛家有深刻的體悟。他們認為人生有八大苦門,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這些都是人生在世必定經歷的輪回之苦。不同人對痛苦的感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對某一類痛苦的感受會尤為敏感。

痛苦是因為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會忽略很多人生煩惱,這樣他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很多時候,我們陷入痛苦,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
當然,人生就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而了解、認識自己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減少痛苦,就要認清自己的本質。

痛苦無法消失,快樂也不會常在。幸福和痛苦是一種互為伴侶,互相依存的關系。也許今天我們是幸福的,可是這將成為明天我們痛苦的根源;也許我們此時此刻正感到迷茫、困惑,明天就可能會豁然開朗,內心被愉悅感包圍。

我們雖然不能控制痛苦和快樂,但可以控制的是讓痛苦的時間短一些,讓快樂的時間長一些。快樂就像追逐尾巴的貓,越想獲得越無法得到,因為快樂不需要追逐。

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多一些快樂,少一點痛苦呢?

真正的快樂是一點點減出來的,而不是一點點加出來的。現實中,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想占有更多,占有欲讓我們陷入痛苦的深淵。所以,舍得是一種人生境界,舍去的是痛苦,得到的是快樂。舍去的是束縛,得到的是超脫。

對于深陷痛苦無法自拔的人來說,逆境生存智慧此時的作用就是提醒他們,痛苦是獲得幸福前的陣痛。在感受痛苦,說明自己離快樂的距離已經不太遠了。

如何才能使痛苦的自己抵達幸福彼岸呢?快樂總是被痛苦包裹起來,當把痛苦一層層剝去,我們就離快樂越來越近了。

對于痛苦和快樂,我們總是不斷地穿梭其中。但每一次快樂來臨都在痛苦的逝去后,而我們也正是在這樣的轉換中發現了一個真正的自己。

有我即地獄,無我便天堂

地獄不在地下,天堂也不在天上,它們都在我們心中。純粹的痛苦是地獄,純粹的幸福是天堂。然而我們都是地獄和天堂的過客,既不屬于痛苦也不屬于快樂。真正的幸福是痛苦和快樂的中間地帶,痛并快樂著。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在薩特看來,他人是自己的地獄,但其意思并不是說身邊所有的人對自己而言都是地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當自己和周遭的人相處不愉快,難以調和時,他人對我們而言就只能是地獄了。

一直以來,我們總習慣從別人的眼睛發現真實的自我。在一些人看來,他人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通過別人的言語、評價,才可以看清真實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似乎不在自己心中,而是在他人的言語中。
存在主義認為:人是什么是指他過去是什么,而將來并不存在。人是由一系列選擇連接起來的生命過程。在選擇的過程中,人是主體,是本質,選擇的對象是客體,是表象。但有選擇就有責任,我們必須對自己的選擇承擔所有的責任。

我思故我在,但存在著并不一定凡事都要以自我為中心。人是自然人,更是社會的一分子,我們無法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尤其在高度合作信息社會里,我們更離不開集體。存在即合作,從出生到死亡,我們一直都在與他人的互助合作中存在著。我們存在于社會,但社會既不是地獄,也不是天堂,而是我們生存的一個必需環境。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利益與感受,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矛盾,從而使自己陷入緊張的人際關系中。人際關系越是緊張,我們越想遠離他人。

遠離是一種避免矛盾沖突的行為,即使我們暫時逃離,矛盾并未解決。因為我們內心產生的不是逃離后的安然與清凈,而是孤獨、空虛、痛苦。

當過度重視自己并造成與他人沖突時,他人就成了自我的地獄。因為此時別人對自我的評價總是負面的、消極的,讓自己無法接受的。在我們眼中,他人就如同地獄一般,讓自己感到悲涼、緊張、恐懼、痛苦。

只有通過正確選擇,我們才能在正確的結果中存在,才能獲取自由。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態度呢?先別忙著作決定,看完下面的故事后,你就會明白真正的地獄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區別了。

一個白領問上帝:“地獄在哪里?天堂又在哪里?”

上帝沒有回答他,而是拉著他的手把他帶到了一個大廳。大廳中央,有一個熊熊燃燒的火堆,上面吊著一個大湯鍋,鍋里飄出一陣陣誘鼻的香味。湯鍋的周圍圍滿了面黃肌瘦的人,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個幾尺長的湯勺。

這些人圍著湯鍋貪婪地舀著,由于湯勺太長,盛滿了湯又太重,即使身強力壯的人也很難喝到勺中的湯。焦急中不時有湯濺落到自己的胳膊和臉上,還時常把身邊的人燙傷。于是,他們相互責罵,進而用湯勺大打出手。上帝說:“這就是地獄。”

然后,他們離開那個大廳,又進入另一個大廳。同前面一樣,大廳中央也有一個湯鍋,許多人圍坐在旁邊,手里拿著湯勺,除了舀湯聲外,只聽到靜靜的滿意的喝湯聲。鍋旁總保持兩個人,一個人舀湯給另一個人喝。如果舀湯的人累了,另一個就會拿著湯勺來幫忙。上帝笑笑,說:“這就是天堂。”

這就是白領看到的天堂和地獄,一切都是一樣的,一切又都是不一樣的。一樣的是吃的食物和用的勺子,不一樣的是,地獄的人只知道痛苦地抱怨那只該死的長勺子,而天堂的人卻借對方之手共享美食。
對于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來說,這是多么深刻的啟示啊!其實,社會的真相也是如此。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但同時也應該學會奉獻。只懂堅持信仰不知合作與奉獻的人,就會像地獄里的那些人一樣,只能在自私的自我掙扎中承受痛苦的懲罰。

有我即地獄,無我便天堂。對那些由于過分重視自己而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來說,逆境生存智慧此時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明白,人生既要有所堅持,也需要相互合作。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同時也必需尊重別人的利益。

如果太過于重視自己,就會使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此時我們就很難顧及他人利益與內心感受。這無疑是畫地為牢,自己囚禁了自己。所以,他人不是我們的地獄,地獄就在自己心中。在與人交往時,在人際關系中,如果我們少點自私,對別人多點關懷與諒解,我們也就進入天堂了。

人為什么會感到痛苦

有人說,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認為是別人讓自己痛苦的人,是因為自己的修養不夠。佛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朱熹有句詩說得好: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擺脫痛苦就必須認清痛苦的本質,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會感到痛苦呢?

痛苦是內心對外在刺激產生的感覺。當身體受到損傷,或者心靈受到負面刺激時,人就會感到痛苦的滋味。

心理學認為,痛苦不過是人對所經歷的事物與傷痛產生的感受。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內心感受,同樣是離婚,有些人會感到痛苦至極,而有些人則會認為那是對自我的解脫。所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結果也不同。

痛苦是一種最折磨人的情緒。盡管它的產生來自外部刺激,但個人對刺激的認知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禍首。比如在大地震中成為殘疾的人,身體某個部位的缺失會讓他們產生痛苦的體驗。但是這種痛苦更多的屬于身體本能的神經反應,而且這種痛很快就會過去。

但是,當我們看到自己由一個四肢健全者變成一個四肢不全的人時,我們會對自己這一現狀感到痛苦。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一個健全的人了,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樣,像往常一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想到今后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時,他們會不自覺產生悲傷、失落、無奈,甚至絕望情緒。

所以,痛苦更多的是由認知引發的情緒反應。
生活中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對于自己想獲得的東西,苦苦追尋卻一無所獲,此時人們會因自信受挫而對自己產生失望的痛苦感;失去自己喜歡的人,盡管一直在努力挽回,期望可以與她重歸于好,但一切努力都不能使情況發生好轉時,痛苦感就會油然而生,難以掌控。

占有欲越強,在不能占有時產生的痛苦感就會愈烈。所以,佛說:“放棄是樂,執著是苦。”但對現實中的人來說,很難讓他們做到完全放棄。而且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凡事不成則放棄的習慣,他的人生也就很難有真正的幸福了。

有追求就有痛苦,有痛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快樂。放棄應該在努力、盡力之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棄得灑灑脫脫,否則就難免心有余悸了。

痛苦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有痛苦的體驗,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會痛苦,我們痛苦的來源又是什么呢?做下面的測試,當知道我們的痛苦來源后,才能使自己更開心地生活!

你和心愛的人一起去逛街,偶然間經過一家電器商店,商店的櫥窗里全都是電視機,你覺得第一眼看到的畫面會是什么?

A.欣賞夕陽下山時男人背影

B.沙漠風光

C.兩只正在嬉戲的波斯貓

D.奔馳在荒野上的斑馬

如果你選擇A,說明你可能正經歷人生的低潮,事事不如意,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只要敞開心胸,靜下來聽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不要再為難自己,你心中的痛苦感被釋放出來。

如果你選擇B,說明你的痛苦源于你疑心過重、沒有安全感。如果你經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不妨找個專家做個檢查吧!

如果你選擇C,說明你對自己的戀人有過多的期待,為了擺脫這種苦惱,你應該學著接受他的缺點,而不是將他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樣子。

如果你選擇D,說明你正在為自己的幸運而感到快樂,同時也害怕運氣會突然離你而去。所以,為了擺脫擔心所帶給你的焦慮感,你應該學著獨立一些。
愛情是最甜蜜的,也最能讓人陷入痛苦。對于失戀的人來說,愛有多濃恨就會有多深,恨是痛苦在內心的異化。同時,痛苦也是純潔愛情的代價,我們之所以感覺痛苦,是因為我們曾有過甜蜜。痛苦是對甜蜜的貪戀,是對失去后的珍惜。

不要把愛情的眼淚灑在無法挽回的一相情愿的思憶上,愛不僅僅是對對方的完全占有,愛他和他無關。如果我們無法擺脫占有欲的束縛,失戀后,我們只能和痛苦為伴;如果我們可以將其放開,他(她)就會以其他形式重新回到我們的思維世界中。此時,我們從淡忘中得到的一定是平靜,從回憶中品嘗到的一定是甜美。

愛是最容易束縛人心靈的,也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主觀的東西。面對失戀的痛苦,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感受悲傷,還可用快樂的心態去擁抱明天生命中的相愛與幸福。正確認識自己,修訂不切實際的擇偶標準。

如果你現在依然在痛苦中難以自拔,逆境生存智慧給你的幫助就是,重新修訂欲望,該放棄的勇敢放棄,該堅持的繼續堅持。

如果痛苦是因為自己在追求錯誤的東西,那就拿起勇氣,果斷地將其放棄;如果你堅信自己堅持的是正確的,那么痛苦中必然有快樂相隨;如果你只感覺到了堅持的痛苦,那么只能說明你的堅持還不夠堅定和徹底。

痛苦都是學來的

除了自己能讓自己痛苦外,沒有人能讓你痛苦。當我們感覺痛苦時,其實那只是身體在脫離正常運行狀態時向我們發出的報警信號:止、止、止。當一個人處于非常自然的狀態時,他能夠感到的痛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痛苦是學習的結果。

每個人都會長大,但長大需要付出代價。長大的代價是我們發現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但這些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渴望自己快快長大,真正長大了,我們卻又懷念小時候的天真美好、無憂無慮了。

長大后,令我們感到痛苦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多。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忙于應付,根本來不及細想“我什么會有這么多痛苦?它們都是從哪兒來的?”于是,我們漸漸適應了痛苦存在,并習慣了與它相處。

我們知道,成人比兒童的痛苦多,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能夠明白利害,能夠計較得失,能夠體會榮辱,能夠分別高低貴賤,他們似乎可以把一切都弄得涇渭分明。于是,當覺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了,痛苦就來了。

現實中,一個人的痛苦一旦有了借口,他就會毫不手軟地讓自己痛苦下去。然而,并沒有人強迫我們痛苦,是我們讓自己痛苦起來的。痛苦是一種完全內在的過程,只有我們能讓自己產生痛苦。痛苦的唯一元兇,是我們自己。
很多人不認為自己就是痛苦產生的元兇,也許你會情緒激動地反駁:“我自己閑得啊,自己給自己找痛苦?”是別人的行為讓我們產生了痛苦的情緒反應,就像別人說了一句傷害自己的話,此時我們就會覺得很憤怒,以致十分痛苦。

每當自己回想起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自己就會呼吸急促起來,心跳也會加快,真可謂:怒氣難平,痛苦不堪。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普遍,只不過有些人記住得多,有些人記住得少罷了。

痛苦是在不斷溫習中學來的。在痛苦者的內心,他們會通過不斷咀嚼別人傷害過自己的話、行為而自己謀害自己。因為我們每咀嚼一次,就會重新痛苦一番。我們讓自己吃盡了苦頭,讓自己陷入了自我戕害的惡性循環中。

除了自己能讓自己痛苦外,沒有人能讓我們痛苦。

你感覺現實中的自己痛苦嗎?你知道自己的痛苦指數嗎?先做一個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是一個經常陷入痛苦中的人。

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用“是”、“否”回答下面的問題,然后將肯定回答的個數統計出來,根據數目查看診斷結果。

1.在和別人談話時,常會感覺別人在諷刺自己嗎?

2.你最喜歡的顏色是黑色嗎?

3.當你感覺很無聊時,一定需要有人在身邊陪伴嗎?

4.近三個月內,你認為從來沒有哪一件事讓自己覺得很開心、快樂嗎?

5.你常常因尋覓不到知音而煩惱嗎?

6.你很看重外表給人的第一印象嗎?

7.你現在最大的心愿是多賺錢嗎?
8.你認為精神外遇比肉體外遇更嚴重嗎?

9.你有自己特別的嗜好和興趣嗎?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2個以下,說明你是一個心態很正常的人,痛苦指數是零。或許你心里也有需要自己解決的麻煩事,但這些事情并不會難倒你。很多時候,你過得都很愉快,令人羨慕。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3~4個,說明你的煩惱事和大家差不多。現實中,你的生活很過得很平淡,如果能花點時間找出自己的愛好,你的快樂指數就會迅速上揚。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5~6個,說明你是一個內心較為壓抑的人。你常會覺得心頭有一種說不出的苦,這些都和自己的不夠積極,無法突破的個性有關。對于這種類型的人來說,及時調整自己心態,改變自己的想法是關鍵。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7個以上,說明你是一個經常被痛苦籠罩的人。你覺得自己像被詛咒了似的,什么倒霉事都會找上自己。凡事都不順的經歷讓你感到非常痛苦。對于這類人,需要做的是多與人接觸,增加每天的運動量,多與樂觀積極的人聊聊,這樣痛苦就會少很多。

知道了自己的痛苦指數后,接下來讓我們再認真探討一下痛苦到底是如何學來的。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言傳身教,痛苦也是通過言傳身教習得的。對于孩子來說,最直接的言傳身教莫過于經常和他們接觸的成年人了,如父母、老師、叔叔、伯伯、阿姨、姑姑、爺爺、奶奶等。他們的痛苦、焦慮、怒火、身姿、表情會潛移默化到孩子的意識當中。除了他們以外,痛苦的學習還可能來自電視、電影、圖書、網絡等。

這個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老師、家長、他人直接講的話會漸漸被孩子理解、掌握,而且一旦學會就很難忘掉。尤其是文學作品、電影故事、教材書本、電視臺詞等,反復的學習、模仿會使他們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般來說,孩子總是早早地接受了“好與壞”“對與錯”的教育了。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教育是為了讓孩子的行為能夠有規矩可循,這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無可厚非。然而這種行為會使孩子的天性受到扭曲,使其生活失去本然秩序、本然狀態。

人類的地域風俗之所以被一代代沿襲下來,就跟孩子受到的言傳身教有關。每種文化內部都包含有各種使人產生痛苦心理的因素,通過學習,這些因素會逐漸轉移復制到我們思維意識中去。
所以說,我們的痛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學習而得。

孫悟空的逍遙與煩惱

玄奘西游是歷史上一段真實的故事,而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憑空構想出來的。孫悟空顯然是整本書的核心,為了刻畫孫悟空這一形象,作者洋洋灑灑用了幾十萬言。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本節將告訴你孫悟空是逍遙,還是苦惱,是痛苦,還是快樂。
五百年滄海桑田
頑石也長滿青苔
只一顆心兒未死
向往著逍遙自在
哪怕野火焚燒
哪怕冰雪覆蓋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歲月
激蕩著情懷
為什么,為什么
偏有這樣的安排
為什么,為什么
偏有這樣的安排

這是孫悟空被困五行山下時響起的啜泣之聲,冰雪覆蓋、頑石青苔,花謝花飛、秋雨凄涼。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足足被壓了500年。對孫悟空來說,這是他命運的轉折點。盡管出來后他的秉性未改,但整個生命狀態已經完全不同了。

從前是無法無天、天地縱橫,敢把金箍棒捅到天上去,敢在幽冥界暴打閻王,敢和玉皇大帝對著干,要做齊天大圣,敢偷吃蟠桃,攪鬧蟠桃盛會,敢與10萬天兵天將兵戈相見,敢逼著玉帝鉆桌子底下,敢在如來佛祖面前肆無忌憚。

仗著菩提祖師傳授給他的一身絕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不服的就過過招,比個高低,有看不順眼的就疾惡如仇,仗義出手。真是逍遙自在,真是痛快至極。不過,這種逍遙自在的背后似乎已經隱藏著劫難的到來。
對于一個活蹦亂跳,坐不住的猴子來說,困在五行山下的滋味應該比死亡更為恐怖。500年的折磨實在是太漫長了,漫長得讓人無法想像。在后悔、無奈、痛苦的折磨中,他拼命喊叫:“玉帝,如來,俺老孫被你們騙了!”很難想像孫悟空也會流淚,然而想著從前的“逍遙自在”,看看現在的自己,難免不悲從中來。

即使后來被唐僧從囚禁中救出來,他也再不能像從前那樣,想干嗎就干嗎了。因為他頭上多了一個束縛自己行為的緊箍。而唐僧的要求就像制度、規矩一樣,一旦觸犯了它們,緊箍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盡管他的秉性沒變,但卻不能再像從前那樣隨心所欲了。想不受懲罰就要按照唐僧的標準做事,而且他在做事情時會暗示自己,千萬不能違規,要不然頭又該疼了。孫悟空顯然變乖了,變得懂事、聽話、守規矩了。

以前,盡管他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我們并不會討厭他,甚至還因此有點喜歡他。后來,他變乖了,變得中規中矩了,但我們不一定就愿意作者將其塑造成這個樣子。

為什么?因為現實中的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小時候,我們像孫悟空一樣,可以隨著性子恣意胡為,只要自己愿意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去做,只要不喜歡就會毫無顧忌地發脾氣,使性子。

然而,我們卻在一點點長大。什么是長大?長大就是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要求,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長大后,我們做事情要瞻前想后,說話要符合社會要求,不能瘋言瘋語,胡說八道。做事要合情合理,不能想怎么就怎么。總之,我們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需使自己更符合社會的要求,按照社會規范做事情。

就像一杯水灑到土壤中,本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到頭來卻成了兩個自己。一個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真實自己,原汁原味;一個是迎合世俗的自己,盡管虛假但卻模仿表演得惟妙惟肖。

人什么時候最痛苦?顯然是知道自己卻又無法再成為真實的自己時。也許我們有能力使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生活得很好,但我們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醒悟,發現自己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遙遠,甚至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真正的快樂和我們擁有多少物質無關,也和我們在社會中賺取的功名無關。快樂在我們心中,逍遙是成為真正的自己。我們為著這個目的出發,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么開始。

每個人的成長都像孫悟空一樣,一半是逍遙快樂,一般是煩惱痛苦。生活本身就是束縛,我們沒辦法只去逍遙而不去煩惱,每個人也都會經歷像孫悟空一樣的人生。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孫悟空如何在唐僧面前變乖,學老實,但他的秉性始終沒變,率真、淘氣、頑皮。

你的秉性是什么?在人生的各種變化中,你是否還屬于自己,還認得清自己?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開始時每個人都滿懷希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不懈的奮斗與追求,我們終于發現,原來人生的希望不在遠方,而在自己心中。
真正的幸福,別人無法拿走

你感覺幸福,幸福已在你身邊了;你感覺不幸福,幸福已經離你而去了。幸福永遠不會是客觀實體,它只是你的感覺。作為一份獨特的自我體驗,每個人的幸福各不相同。幸福就像一杯咖啡,苦中帶有甜的味道,而屬于自己的真幸福,別人是拿不走的。

我們一直渴望幸福,希望擁有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是夢想實現后的心情愉悅?是夢想成真時的欣喜若狂?是別人夸獎、贊美后的洋洋得意?還是一種被呵護的感覺,被尊重的自豪?難道我們所尋求的真正幸福就是它們嗎?

幸福是有假象的,有時我們所感覺到的幸福未必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如涓涓細流,可以在我們生命中不息地流淌;真正的幸福就如慢慢綻開的花蕾,是一種完完全全地自然開放。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生命的自自然然的狀態。有求則苦,無求品自高。如果我們為了獲得一種更好的生命狀態,并把它當作真正的幸福,痛苦就會在這種欲求中滋生出來,而且欲求愈烈,痛苦愈深。

假象中的幸福總是短暫的,幸福過后,隨之而來的是驟然而至的痛苦。在這種痛苦中,我們可能會覺得生命價值的終止,可能會使人生陷入迷惑與茫然中,可能會覺得幸福過后是負擔、壓力。總之,假象中的幸福一旦降臨,痛苦也就開始了。

赫爾曼的自殺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赫爾曼是一名英國殘疾青年,殘疾的身體讓他痛苦不已,于是他就把人生的目標、意義設定為征服最高的山峰。這是一種生命的頑強,也是對自我的挑戰。因為不甘受命運的擺布,所以他選擇與命運抗爭。

19歲時,他就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讓他對自己不幸的命運感到些許安慰。21歲時,他登山了阿爾卑斯山;22歲時,他登上了乞力馬扎羅山;28歲前,他登上了全世界所有著名高峰。

在馬斯洛5大需求理論中,自我實現與超越是人類的最高需求。所以,對于他的壯舉,人們都充滿贊嘆、褒獎,甚至對不少在逆境中苦苦掙扎的人帶來希望與安慰。出人意料的是,在他28歲那年秋天,他在寓所里自殺了。

他為什么選擇自殺呢?這令很多人迷惑不解。從自殺現場,人們找到了他留下來的遺言:“當我攀登上那些高山之后,功成名就的我,就感到無事可做了,我沒有了新的目標……”這就是他自殺的理由。沒有了目標,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生活中的我們何嘗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和他如出一轍的內心感受。當人生失去目標后,生命也就在我們心中失去了樂趣。如果一個人把目標作為生命的全部,把幸福寄托在目標實現后,那么即使我們如愿以償了,這種幸福也總是很短暫的。幸福過后,剩下的必然是痛苦、迷茫。

某老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當資金積累到10億時,金錢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對很多人來說,擁有花不完的錢一定會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他卻重新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加嚴重的失落。

他把擁有足夠多的金錢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奮斗時的艱辛卻是漫長、具體的。當擁有100萬時,他有過一些短暫的快樂,但很快就被500萬的目標驅使著,進行更艱苦的奮斗。直到獲得了10億,幸福的快樂感已經不能再讓他從這些攀升的數字中體會到了。

所以,目標、意義后面沒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我們依然想通過追求它們來獲得幸福,到頭來,我們踏上的注定是通往幸福的歧途。人生的目標及實現只是讓自己走得更遠,看到得更多,體驗得更豐富,從中我們可以使自己的內心有種目標實現后的滿足、快樂,但這并不是我們所真正希望獲得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別人無法拿走的。如果你還在孜孜追求著心中渴望的幸福,此時逆境生存智慧要告訴你的是,它就存在于你的真實生活中。

真正的幸福不在我們的生活之外,不是物質財富,不是一首歌,一句話,而是我們生活中一種無形而又真實的感覺。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真實感受。我們可以擁有但卻不能拿出來炫耀,我們可以懷著幸福的感覺與人分享,但卻不能完全支配它。在真正的幸福面前,自己尚且如此,別人又怎么會拿走你的幸福呢?

總結:感謝那些痛苦的經歷

經歷痛苦是在所難免的,然而一種痛苦卻有兩種滋味。第一種滋味是當痛苦初次來臨時的感覺,自責、悔恨、無奈、失落,這是多數人所共有的感覺。如果你只知在痛苦中咀嚼痛苦,痛苦的味道便越來越濃,甚至苦不堪言。如果我們能從痛苦中解脫、超越,那么到后來痛苦的滋味就是珍貴的回憶。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人人都在逃避痛苦。我們經常會因痛苦而難過、傷懷,然而生活中真的沒有了痛苦,我們就會獲得快樂幸福嗎?快樂是痛苦后的精神升華,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被淘汰,一次次的晉級,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一定是痛并快樂著,哭并微笑著的。
有了挫折,我們才更需對生活充滿熱愛;懂得痛苦,我們才會感激賜予我們幸福的人與事。雨打梨花,飄零滿地,但落花不會因我們的憐惜而重新回到枝頭;滔滔江水,一往無前,它不會因我們的痛苦而掉轉浪頭、停止流動。面對痛苦,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認清真實的自己,并堅持、執著。

我們的內心有兩個部分,一部分裝著快樂的時光,另一個部分存放著痛苦的經歷。每個人在回顧自己人生經歷的時候,都會少不了這些詞:幸福、痛苦、快樂、憂傷、歡笑、眼淚、甜蜜、孤獨、堅定、迷茫、平淡、激情、夢想、選擇、收獲、溫暖、熱情、冷淡等。然而無論內心裝著什么,痛苦和快樂都會是我們生活的主題。

經歷痛苦是在所難免的,然而每一種痛苦都有兩種滋味。第一種滋味是當痛苦初次來臨時的感覺,如自責、悔恨、無奈、失落,這是多數人所共有的感覺。如果我們只知在痛苦中咀嚼悲傷,那么痛苦感就會加劇,以致令我們苦不堪言。如果我們能從痛苦中解脫、超越,那么到后來痛苦的滋味就是珍貴的回憶。

很可惜,現實中不少人在痛苦中嘗到的只有越來越濃烈的痛苦。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在乎外在的物質追求,簡單的感官刺激,因為生活的節奏太快了,工作的壓力太大了,我們來不及品味痛苦,到頭來卻讓內心的痛苦堆積得更多。

生活五彩繽紛,風雨與陽光同在,而工作中的事兒更是紛繁復雜,千絲萬縷。如職場中的人際紛爭就是痛苦的一個重要根源,職場中的男女曖昧似乎也是一個永恒話題。

有一個關于男下屬和一個女上司故事。男下屬步入職場不久,就得到了女上司的青睞。她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人,30多歲,長得漂亮又很能干,有著濃濃的女人味。他還知道,她丈夫很有學問,做研究的,常年在外地。

他們會一起看電影、喝酒,她甚至邀請他去她家做客,親手做飯給他吃。他們之間有過親密接觸,只是從來不留他在家過夜,她的理由是心理上不習慣。似乎所有的男人都一樣,在若即若離面前,他滿腦子都是她,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完全被她控制了。

他很想“升級”這種關系,但每次都會遭到她的拒絕,這令他痛苦萬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路上撞見了她和她丈夫。在他看來,那個男人確實氣質涵養很好,明顯高出自己很多。令他遺憾不解的是,為什么她守著這么好的一個丈夫,還要拿自己開心呢?

他不懂,是不是女人都很貪婪?還是她真的有那么點喜歡自己?女上司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呢,真如他所想的那樣嗎?對有些女性來說,曖昧不過是她的情感游戲,平靜生活中的新鮮與刺激,是她們繁冗工作中的調節劑。情感的空虛是不能被她們容忍的,對于成日獨守空房、骨子里卻傳統保守的女性,曖昧是她們常用的一劑靈藥。

只可惜面對這種情況時,男下屬陷入了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如果他能夠看清問題的根源,也就不用如此迷惘、困惑了。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痛苦又何止這些,有太多痛苦我們無法自解,甚至因無法承受痛苦而讓自己陷入孤獨、空虛、抑郁之中。
在痛苦中待久了,我們就會心生孤獨,感到無助卻有無可奈何。孤獨是一種自我心理感受。有孤獨心理的人常在蕓蕓眾生中,感覺沒有人可以理解自己,心靈在孤獨中默默忍受著黑暗的侵襲。在孤獨的人眼中,他人都是自己的地獄,因為在他們眼中沒有人可以理解自己。

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可能與抑郁不期而遇。自古逢秋悲寂寥,心中藏有抑郁之毒的人常常如秋風落葉一般,枯黃憔悴,沒有一點光澤。他們也最怕冷秋的到來,正所謂“已覺秋窗秋不盡,難堪風雨助凄涼”。幸福不會因我們備受痛苦折磨而惠顧自己,因為幸福不在他處,而是在我們自己心中。

我們還可能在痛苦中感到空虛。空虛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情緒,感到空虛的人會處在一種百無聊賴、閑散寂寞的消極心態中。空虛的人常常會說:“事事不順心,就這么混吧,不然還能怎么辦?”“算了,就這樣吧,沒啥干頭了!”不少人剛剛40出頭,就感嘆“好時光已過,自己不中用了”。如果這樣,即使我們渴望幸福,它也只能離我們越來越遠。

千頭萬緒,幸福在哪里呢?我們該如何在痛苦中把握幸福呢?幸福是痛苦后的精神升華,在痛苦中升華自我就是讓我們不要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強求他人,苛責自己。我們之所以在痛苦中苦苦掙扎,就是因為自己的占有欲太強了。真正的幸福是一種感覺,別人無法拿走,過分地向往、追求是無法得到它的。

當我們穿越了痛苦的種種誤區,認清了幸福的真面目,就不會拿著學來的痛苦自我折磨了,也不會因人生的無奈和無助而悲憫生活了。對一個真正獲得幸福的人來說,他會虔誠地感謝生活中那些痛苦的折磨,因為正是它們才是自己獲得了幸福的真諦。

不要再為那些痛苦的經歷抱怨了,想在痛苦中把握幸福,就要首先學會感謝那些折磨我們的痛苦經歷。

 
  • 本文由 米粒在線 發表于 2013年1月1日00:46:39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bjmhhq.com/2811.html
百科知道

徹底解決AMD顯卡win10開機黑屏問題

遇上個AMD R7 350 顯卡 偶爾開機到了logo之后黑屏,找了各種法子沒解決,看到了這個辦法。試試看。來自小櫻看科技的公眾號。這邊做一下記錄避免丟了。謝謝。小櫻的辦公用電...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確定

拖動滑塊以完成驗證